魏忠贤到底凭借什么支撑起半个明朝的 历史上的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到魏忠贤势力形成后,他的党徒果然图谋要依靠他排挤东林党。这年秋,朱由校诏令魏忠贤和客氏的儿子侯国兴所庇荫的锦衣官准予世袭。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上台了。
地图上的战争:天意有多可怕?明军援救大凌河,4万大军为之覆灭 崇祯四年,老臣孙承宗作为蓟辽督师奉命出关巡视。孙承宗抵达辽西之后,辽东巡抚邱禾嘉力求在右屯、义州、广宁三城再次构造防御战线,对孙承宗和袁崇焕力主的宁锦防线再次朝着外围方向延伸出去,以此来徐徐逼近清军所侵占的辽东土地。
东林党为何会在天启四年遭遇大难?只因惯用手法被克制 天启四年,左副都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引起轩然...。由于天启皇帝朱由校性格深沉,从不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喜欢装傻充愣,经常待在后宫里打造木制工艺品。这似乎给了东林党一个错觉:这位皇帝在人情世故方面有缺陷。于是,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准备利用这一点,进行大范围逼宫,争取一次性干掉魏忠贤。这次逼宫的规模有多大?
明末军队战斗力为何急剧下滑?只因吃空饷已成习惯,贪腐无处不在 在谈起明末军队的战斗力时,大家普遍看衰。更有甚者,认为十个明军才能打赢一个后金军。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明军的身体素质比后金军差很多。在我看来,明军不如后金军,不能从军队上找答案,而要把目光放在官场上。
宁锦大捷:明朝与后金交战以来取得的第二大胜利,经过颇为戏剧 大明...内部文武大臣忙着争抢宁远大捷胜利果实与荣誉光坏的时候,皇太极也没有闲着,他正在忙着进行下一场征明战争的筹备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皇太极暂时稳定了后金的大后方,可以全心全意对付大明了。袁崇焕往盛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与奸细,去了解后金最新的动向。
明末崇祯时的四大名将,可惜一个都没有善终 明末是个精彩纷呈的历史,只可惜一手好牌被崇祯打得稀烂。明朝大象真被后金这条莽蛇给吞了。卢象升,这个对明朝忠心耿耿的读书人,明知清军十倍于已,气势正旺!本着对大明的忠诚,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卢象升创建的天雄军全军力战而死,卢象升身中三刀,身上的箭象刺猬。第二位,袁崇焕。第三位,孙传庭。孙承庭早先名不见经传,只是一个文官。用未经训练的新军去攻打李自成的老兵油子无异于送死。
赵率教的华丽变身:从人见人恨的赵跑跑到名震天下的悍将 赵率教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他们自然有能力也有办法使赵率教结束这样的好日子,这个办法就是弹劾。赵率教在众多言官的弹劾下,结束了他的当官生涯,变成了彻底的下岗无业人员,只能自食其力了。但赵率教的仕途却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赵率教的人生遭遇实在是令人唏嘘!上天还是眷顾赵率教的,就是在这些波澜不惊的日子里,他作出了巨大的业绩。
明朝战争:袁崇焕打造200多里辽东防线,瞬间崩塌,究竟为何? 明王朝在辽东、辽西战事上,可谓是兵不为兵,将不为将,官不为官。但是,在王在晋和袁崇焕抵达辽西之地之后,却因为山海关之外的布防引发了一场冲突。袁崇焕修复宁锦防线,连关驻防的战略规划,在瞬间赢得了孙承宗的好感。袁崇焕主张在百里之地构筑漫长的防线,虽然时间漫长,但是这却是当时最为合适的防御方案。曾经倾注全部心血构造的二百多里防线,随着高第的到来,瞬间崩塌。
魏忠贤与孙承宗的对弈,诠释了什么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魏忠贤在开始反击东林党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拉拢一些人,以壮大自身实力。魏忠贤,你眼光不错啊!这是魏忠贤的如意算盘,事实证明,魏忠贤这一次判断错了!魏忠贤为了拉拢孙承宗,下了大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