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因拍马屁拍太响被斩首的人,头颅被悬垂12年才被下葬 俗话说,马屁拍得响,才能当官长。在官场上混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有把上司服侍好了,自己日后才能辉煌腾达。历史上确有许多马屁拍得好,自己受益良多的牛人。比如诸葛亮有个侄子——他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就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说诸葛恪的。有一次,他们父子受邀去宫中做客,因为诸葛瑾(字子瑜)的脸很长,跟驴脸似的,和后来的朱元璋有一拼。
为何曹操孙权都有族人跟随,而刘备却没有?或许他的族人不在了 在此之后,董卓挟持少帝等人入洛阳,将少帝废为弘农王,并将陈留王立为汉献帝。由于董卓逆行倒施,曹操不愿与其合作,就此逃出洛阳,来到陈留,并在此处散尽家财,招揽士兵,并首先提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而夏侯惇的从弟夏侯渊也在曹操起兵时,以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除了夏侯家的人外,曹家的不少人也跟随曹操一同带兵征战。
为孙权拼到全体部下阵亡,不到三十岁便英年早逝的虎将凌统 三国良将系列之凌统(下)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凌统重大事件之四——荆州连战建安十三年冬,孙权任命凌统为承烈都尉,跟随周瑜、程普抵挡南下荆州的曹操。
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出山之作《隆中对》,这一极富远见的战略构思不但为当时举步维艰的刘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而且最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从后人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之作。但是,这里便有一个问题,为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从未出山的诸葛亮能够提出如此具有远见的战略构思?这是来自于他本人的非凡能力?
关羽失荆州的故事,为何必须死?真相太可怕? 刘备占汉中未必不是偶然,失荆州不见得就是必然,或者说二役得失,偶然必然是参半的。所以出现这样闯运的情况,是因为刘备对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够清楚。刘备入蜀,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驻守荆州,这班人马是堪当重任的。刘备进军成都,感到实力不足,故抽调荆州一部主力增援。正是这一主力西进,才使孙权得以轻取三郡。刘备若知道孙权暗降曹操,敌友牵手,别说不会让关羽向襄阳,自己都可能不会去汉中。
荆州:《隆中对》的死结 诸葛亮献《隆中对》认为荆州是匡扶汉室的关键之地,对外交际上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还于旧都。但未曾料到孙十万背信弃义偷袭关羽,蜀汉荆州地盘尽失,还有夷陵之战损兵折将,后世之人每读史至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关羽之死,孙权之不义。然而这样一锤定音的立场太过明显,若转换视角以东吴的视角看待荆州之争,就会发现横跨荆益于联吴抗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在。
鲁肃谋划一张蓝图,与周瑜奋斗一生却未能实现,最终由吕蒙完成 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吴太夫人命周瑜、张昭等面议。
三国中除了魏蜀吴,还有1国家,孙权与其频繁来往,只为得到1物 三国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国家,可是事实上除了魏蜀吴之外,还有一个国家,那就是燕国。孙权对此没有恼怒,而是继续派遣使者。吴蜀联盟已经达成,蜀国不会对吴国构成威胁,此时孙权的敌人就是魏国了,可是吴国综合实力比不上魏国,因为只能拉着燕国一起了。孙权与燕国频繁来往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马。魏国肯定不会将马匹买个吴国的,因此孙权只能去燕国做马匹生意。燕国最终也被司马懿灭了,成为了魏国的领土。
能与曹刘掰手腕的小儿辈孙权,晚年怎么成了昏君?他经历了什么 只有曹操和刘备两人而已。生个儿子要是能像孙权这样就好了。这是辛弃疾对东汉末年三国往事的回忆和感叹,刘备的儿子刘禅和曹操的儿子曹丕比得上孙权吗?孙策统一江东六郡实现割据,终于有了自己一亩三分地,在一次狩猎中被刺客所伤不幸身亡。孙权接过父兄基业,重新梳理了下,最后建国称帝,青史留名,后人传诵。孙家父子三人不懈努力,终于从当年接近寒门的豪强晋身成世家大族,孙权是最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