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举行酒会,此人未到,文武群臣全都得站立恭候 魏明帝曹叡有次举行酒会,邀请群臣参加。太尉华歆因年岁已大行动不便而不想参加,魏明帝于是下令,文武群臣跟着自己站立在宴席前恭候,华歆不来,谁都不得坐下。那么,这位备受魏明帝敬重的华歆到底是何许人也?在当时,华歆与陶丘洪都是高唐县名士,但陶丘洪一直自认为比华歆更有见识。中平五年,冀州刺史王芬图谋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暗中邀请华歆、陶丘洪一起参加。
曹孙刘三家 ... 上的「 ”起家资本”,带你了解「 ”天下精兵”丹阳兵 「”丹阳兵”一词见诸史籍,有《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丹阳兵有千人屯西白城门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英雄记》里记载的这件事,对于喜欢三国的朋友来说,应该并不陌生,这就是「”张飞醉酒失徐州”的故事。这里的丹阳兵,顾名思义自然是来自丹阳郡的士兵,只是丹阳郡在东汉属于扬州刺史部,为何在徐州却有一支丹阳郡人组成的部队「”丹阳兵”呢?我们也许能从汉末另外一位军阀袁术那里得到答案。
周瑜之死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冰山一角之下水很深,也很冷 周瑜:豪杰英雄士,风流美丈夫三国,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真正当得起「”风流”二字的英雄,观整个三国史怕只有一个人能当得起,他英姿倜傥,顾曲风流,天配佳偶,总角之交,忠诚不二,智勇双全,此人便是周瑜。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妖智,给周瑜硬性地添加了不少人格上的缺陷,如「”心胸狭小”一类,最后是被诸葛亮给活活地气死了。就人物形象的普及率来说,这正史是永远
嘻哈读三国:身先士卒,平定江东六郡,却死于小人之手,令人叹息 小霸王孙策,英勇无敌,纵横江东,连曹操都感叹:「”狮儿难与争锋也!”嗯……话说之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啥来着?对,说的是「”孙策借父之名,黄口孺子,非英雄也”,这会儿打脸不?孙策打了胜仗,派张纮去许都献捷,顺便讨要一个大司马的官职。这大司马是个什么段位呢?汉末时期,大司马位于三公之上,乃武官之首,比大将军还要高,这个职务一般不设立,张杨、刘虞、李傕担任过大司马。曹操这会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牛气冲
鬼谷子:想要别人乖乖听你的话,这个套路必不能少 孙策年仅十七岁,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但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孙策认为硬攻很难取胜,便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孙策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因此决定发兵上缭。根据目标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黄忠的早期经历,可能与太史慈交过手,二人胜负如何? 黄忠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印象当中,黄忠善骑射,不服老,重义气,这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黄忠的形象。但是在《三国志》中,关于黄忠的记载相对较少,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也忽略掉了黄忠。所以黄忠的历史形象相对单薄一些。值得称道的就是作战勇猛,在攻打刘璋以及争夺汉中的时候都表现得很活跃,尤其是在定军山下斩...夏侯渊,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因为这份功劳,黄忠得
三国谋略:刘表若听此人之计,天下可能就是他的了 上回说到袁绍和公孙瓒的磐河界桥之战,此战之后袁绍占据了冀州,逐渐兵强马壮,名将有颜良、文丑,谋臣有逢纪、田丰、沮授、许攸,在当时已经是一等一势力了。磐河之战是三国时期首次诸侯争夺地盘的战斗,在此战之后,第2场诸侯混战又随即上演了,并且多少也是由于磐河之战引起的。这两兄弟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把控了天下最强的18个军阀。
曹操、刘备都去世了,孙权正当年富力强,为何不趁机一统江山 刘备死的时候,孙权41岁。孙权一生活了70岁,三四十岁的年纪,对于他来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时三国鼎立,孙权把曹操和刘备都熬死了,正该他大展宏图的时候。孙权作为一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就算曹操和刘备都死了,他要想由此发展成全国政权,也是很困难的。而无论是曹操去世,还是刘备去世,都没有改变这样一种态势。因此,孙权是不可能征伐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