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朱元璋为什么要删《孟子》:敢说“民贵君轻”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8期,原题为:“朱元璋为什么删《孟子》?”“罢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璋大发雷霆,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取消他在孔庙里和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朱元璋宣布朕意已决,谁也不许再说,否则以“大不敬”罪处死。朱元璋敬佩他是条汉子,叫他进来说话。

国学大典|杜维明:国学未来的发展在这四个字(视频)

著名学者杜维明荣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表彰的是长期从事国学研究,在国学研究领域取得卓著成就的,德高望重的健在华人学者。不过,杜维明先生因最近身体抱恙,不能亲至颁奖现场领奖,特意委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代为领奖,他还通过视频发表了22分钟的获奖感言。

学术还是权谋:司马光为何质疑孟子

>以司马光平实无奇的作文习惯,这已经是在吊打孟子了。老成谋国的宰相司马光,没有对孟子的地位提出什么质疑,也许是觉得没必要,也许是来不及,也许,他对孟子的质疑,只是变着法子出口气。

救嫂子与救天下人

孟子和淳于髡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雄辩家,孟子提倡仪守礼制,淳于髡嫌其过于刻板。

孟子绕问齐宣王

孟子很会说话,他的许多辩论往往从对方不注意的方面入手,然后绕几个弯而回到正题。待对方发觉自己被驳倒时,已理屈词穷,一切反驳都为时已晚了。一次,孟子批评齐宣王治国不力。

孟子和苏秦,战国英豪中的两个极端

>小编认为,两者不但代表了战国英豪的两个极端,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个极端:>孟子讲究大道,崇尚理想建设,是古中国知识分子中“君子”的典型代表。是的,这个伟大的中华母亲就是孟子的母亲。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孟子休妻

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孟母问明了情况,大声斥责儿子说:“这分明是你无礼,不是你妻子无礼!”孟子没有想到,母亲恰恰从同一事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孟母断织

孟子的母亲出身于名门,是一位知书达礼,聪明贤淑的女人,她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孟母看到孟子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心里感到忧虑。孟母对孟子期望甚高,希望他努力上进,将来有一天能恢复家庭往日的荣耀。孟子吓坏了,他低声询问母亲为何要把织机砍断。>孟子看到母亲因自己不能专心读书而伤心,而且砍断织机,小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

总汇百家的哲人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孟子的性格是豪放、粗阔的;荀子却是谨饬、细密的。荀子则正好相反。以人类的福利为礼制的根据,这是荀子本自墨家的地方。

荀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他在儒学是什么地位?

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弃韩归赵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