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

被凌迟了3543刀,袁崇焕千古第一冤臣

更为不幸的是明朝镇守东北的名将袁崇焕。他被「诬以谋反」不说,最后被凌迟处死,总共被凌迟了3543刀,恐怕是破了人类被凌迟的世界纪录。根据《明史》记载,袁崇焕被凌迟的那一天,路边聚集了近万人,这些人是来吃袁崇焕的肉。袁崇焕决定死战!这一战,袁崇焕打破众人的眼镜,守住宁远城。一开始,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两人处于蜜月期。事实上,袁崇焕主张议和时,群臣皆曰不可,这是犯大忌讳的。袁崇焕被凌迟,被误解。

清朝为什么极力吹捧袁崇焕,甚至不惜伪造历史?

行刑当日,京师百姓甚至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生吃,以表达愤恨。袁崇焕的战略是将皇太极引入京师坚城之下,凭坚城大炮将其击败。>>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作为死敌的清朝反而极力吹捧袁崇焕,甚至将其抬高到远远胜过明朝其他名将的地位呢?袁崇焕死于崇祯皇帝之手。但其实这个桥段是清朝编造出来的一段历史。>从袁崇焕被下狱到被凌迟处死,中间经历了八个月的时间。显然,袁崇焕的死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明朝败因揭秘:袁崇焕根本不是皇太极对手!

袁崇焕在明朝已经被盖棺论定,他的罪名也是经过八个月的审判,最后才被处死,并没有冤枉他。>崇祯皇帝启用袁崇焕为辽东统帅,因为他之前在宁远的时候,两次击败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金军队,所以皇帝很信任他。努尔哈赤、皇太极多次试图消灭毛文龙,都没有成功。>袁崇焕根本不是皇太极的对手,他的军事思想比较单一,凭坚城,用大炮是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

吴三桂和他父亲的交谈中有什么秘密?你本该与贼拼命!

>吴襄进一步退缩:三万人也并非都是战士,真正能上阵搏...的,只有三千人。>吴三桂比起他的父亲来倒是有着武人的忠义,在留京的吴襄迅速投靠农民军后,吴三桂对父亲的劝降信答复说:你本该与贼拼命,差一些也该...报国,使我有戴孝号哭为你报仇的动力,现在你选择投降,那么,即便将来贼人把你绑在大锅旁来劝诱我,我也不会顾及了。

该座荒城,成为清朝的滑铁卢,注定过不了这个坎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宣布脱离明朝的管束,并意气风发的向大明进攻。不过就在继续南下的时候,却在宁远城遭遇了军事上的滑铁卢。这一座小小的孤城,成为他不可逾越的长城,将他的步伐永远停留在这里。袁崇焕和满桂重新制定标准,抢工抢时,抓紧加高加固了城墙。袁崇焕声称自己是宁远道,人在城在,绝不抛弃。努尔哈赤不得不宣布会师,这也是68岁的他,征战40多年以来最大的惨败。他死时,距离宁远之战已经过去八个月了。

魏忠贤刚死,为何大明朝就垮了?背后都是金子在作怪

魏忠贤真正得势仅三年,他掌权时,明朝...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宁锦大捷明军多次重创皇太极。>魏忠贤死后,重新掌权的东林党立刻再次废除切身利益相关的工商税、海税。>史书上写了魏忠贤犯的十大罪,然而仔细看,大多罪状都是图谋啥子啥子却基本没实际行动和证据,修祠堂这种鸡毛事也算大罪?袁死后,他提拔的人中除祖大寿无奈投降后金外,余者皆相继战死。

魏忠贤最怕的明朝大将孙承宗,如果他不辞官,清朝没那么容易打下明朝

魏忠贤不但怕此人,而且得知此人要到京城时,他吓得跪在皇上床边大哭,这个人就是孙承宗。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孙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自请罢官。清兵无奈,鉴于对其敬重,应允孙承宗可自尽而亡;看守的清兵不忍孙承宗自尽,从梁上救下三次。到傍晚,清兵换防,孙承宗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从容而又壮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