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唐山大地震都震不垮的地方,「 ”独乐”思想全国独一无二 庄子当年教育梁惠王,要「”与民同乐”,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范仲淹更是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神奇口号,倾倒一众士大夫。不过在天津市蓟县城里的这座千年古寺,却偏偏就叫做「”独乐寺”。独乐寺之前叫「”大佛寺”,什么时候建的早已不可知,但在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之后,独立寺之名,便开始响彻神州。因为这名是安禄山给改的,因为这一年安禄山在此起兵造反,「”思独乐不与民同乐”
安史之乱有多可怕?人口锐减了60%,中华文明自此由开放转为保守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因为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民族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在安史之乱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9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安史之乱”就此拉开序幕。在叛乱爆发之初,安禄山取得了完全胜利,叛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相继攻占了汴州(今开封)、洛阳,兵锋直逼京师长安的门户——潼关。然而就在安禄山以为自己所向无敌的时候,他的后方却遭到了组织松散但范围广泛的义军攻击。领导这些义军的是两个堂兄弟,哥哥为常山太守颜杲卿,弟弟为平原太守颜真卿。由于安禄山带着主力部队
中国历史上贵族政治的终结者是谁?历经二百年,三位牛人接力打压 平民只有成为了贵族才能有机会主导政治活动,参与治理国家。贵族政治的终结要历经二百年,三位比较牛逼的历史人物轮番接力,通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的方式才彻底打压下去。她迁都洛阳,让政治中心远离关陇贵族影响力巨大的关中,扶持山东和南方世家,大力提拔寒门人才,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打压不服。第二位终结者是异族雇佣兵安禄山、史思明武则天之后接力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史思明武装集团。
安史之乱关键一战唐军惨败,三位主要当事人,谁才是那个傻瓜?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八年战乱将大唐帝国从鼎盛迅速拖向了深渊。此后唐朝国祚虽然还是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却再也没能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形势原本没有这么恶劣,唐朝无论在兵力还是在财力方面都远胜过安禄山的叛军。可是,一场被称为「”灵宝之战”的关键战役失败让唐军主力损失殆尽,「”安史之乱”这才演变成真正危及大唐帝国生死的浩劫。今天夜读史书就来和大家聊聊谁该为「
千古奸相李林甫为何能保国家繁荣,他究竟有何能耐? 影视作品中的李林甫一提到唐朝丞相李林甫,大家或许就联想到「”坏人、奸诈、祸国”这些词。的确,李林甫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奸相,他贪恋权力,不择手段……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唐朝担任宰相18年又7个月,是唐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张九龄,姚崇等人都只是做了几年。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唐玄宗如此赏识呢?主持修订法律条文,领衔完成《唐六典》唐玄宗时期,国家发展遭遇了许多困难。正当唐玄宗苦思冥想国家前途的时
《长安十二时辰》:历史上真有张小敬这样的防守悍将吗? 看了号称年度最佳古装剧的《长安十二时辰》,不少人对剧中张小敬所在的第八团和其死守「”不退”的军魂,念念不忘。明明是守卫大唐和长安的兵,却几乎全军覆没于官僚的推诿和内斗之中,这样悲剧的命运更令人唏嘘不已。《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烽燧堡保卫战剧外,大家也对张小敬的原型好奇极了。其实,《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在创作时,根据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中一句「”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即杨国忠)...”——马嵬坡之
安史之乱前期唐朝惨败,究竟是谁把一副好牌打成了烂牌?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这场长达八年的内战直接导致整个帝国内部混乱,民生凋敝,边疆不稳,藩镇割据。然而,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有许多人对这场叛乱持续时间之久感到惊讶。「”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安禄山虽然实力强劲,但也只有约20万兵力。唐朝以举国之力对抗叛军,为什么会胜得如此艰难呢?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还是因为「”安史之乱”前期一场关键决战的失利,即哥舒翰与安禄山的
出身低微的胡人将领,历史机遇使他们在大唐军界掀起一番风浪 府兵制度是一种义务兵制,士兵来源于均田制下的农民,士兵平时务农,到服役期服役,需自备铠甲武器。玄宗时期,对外的战事频繁且日久天长,府兵需要长期戍守在边疆或长期从征。残酷的战事,导致了逃兵现象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