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

澶渊之盟

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此外,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实际正式承认各自据有关南、幽燕之地,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评价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北宋时期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在1012年前的今天,1005年1月28日,澶渊之盟。宋真宗本无抵抗的决心,故在到达澶州之前,已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和。辽国贵族则因大将萧挞览刚到澶州境内即中宋军的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12月,辽派使臣到宋营议和,宋真宗便再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判,应允每年向辽方输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界分治,并约定在1005年1月28日与辽方在澶州议和订约。澶州亦名澶渊郡,因而称“澶洲之盟”。

北宋真宗下令编写的《君臣事迹》

在1004年前的今天,1013年9月20日,北宋真宗下令编写的《君臣事迹》书成。网络配图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较强盛。

宋军在澶渊之战中大胜辽国,宋真宗为何不乘胜追击反而求和

五代十国的乱世以赵光义统一北汉告终,中原政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赵宋帝国。赵光义的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宋真宗赵恒接手之后仍多次与辽国人爆发战争,你来我往皆有胜败。辽国是强弩之末,此时是和谈的最佳时机辽军8月出兵,打了3个月,到了11月,才打到澶州城下。北宋以防守为主,不代表其实力弱小。战争首先在威虏军城打响,威虏军城是北宋边防要塞,守卫森严。

宋朝「 ”武则天”,差点儿让赵家天下改姓刘

】要说我国历史上最强悍的3大女性,非吕雉、武则天、慈禧莫属。比如女权比较开放的宋朝,就出过一位武则天级的太后,要是她胆子再大一点儿,像武则天那样登基称帝,赵宋的天下可能就要改姓刘了。刘娥本是将门之女,山西太原人,她们家和杨家将的开山祖杨业命运相同,在后汉灭亡后同时归了大宋。而作为前夫的龚美不但没被宋真宗吃醋处置,反而被刘娥认作自己的哥哥,改名刘美,还做了官,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建国四十余年后面临亡国,此人几乎靠一己之力延续北宋国祚百余年

然而,有一人却让北宋朝灭亡推迟了一百多年,这人就是北宋名相寇准。尤其因辽国骑兵的骚扰,北宋在北部边境地带极为被动。寇准认为要处罚那些人。对于这次议和,宋真宗表示只要辽国同意撤兵,北宋方面愿意每年给辽国百万以下的银两。寇准的坚持,无疑将北宋的负担降到最低。1019年,宋真宗去世。从一定程度上讲,寇准为北宋延续国祚一百多年。虽然他的坚持避免了北宋的动荡,但是一人之力依旧无法改变赵宋孱弱的局势。

宋代功臣配享(一):宋太祖的配享功臣为何是宋真宗确定的?

功臣配享是帝王对有功之臣的最高酬劳,也是激励其他臣僚、引导政治舆论的重要方式。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兴起,功臣配享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宋真宗北宋的功臣配享开始于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期。宋真宗继位后,于咸平二年下诏为开国皇帝宋太祖配享功臣。二月以赵普配享太祖庙庭,八月又下令以曹彬配享太祖庙庭。下令为宋太祖配享功臣为何是宋真宗而不是宋太宗呢?

陈峰:在底线上下的宋真宗

自古及今,凡做事都要有个底线,也就是起码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历史上,要保持统治秩序运行,就需要一套规矩,其中的底线是朝野皆知的界限,如果突破就属于乱政。清醒的帝王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把持,而平庸之主不时会踩破底线,至于昏君、暴君则往往无视底线的存在,恣意妄为。宋朝的真宗皇帝在位长达二十六年,自诩为明君,其实在大多数时间游走于底线上下,就此成为史上同类帝王的典型。宋真宗在太宗诸子中排行第

北宋名相寇准:二十岁中进士,一生刚直强悍,晚年却很凄凉

寇凖即寇准,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直。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寇准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年,寇准只有八岁,但却养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并保持了一生。上面这首诗足以证明寇准的神童特质,再加上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会出现伤仲永这样的悲剧,而是一路绿灯,20岁便考上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