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

[专家点评] 元代龙泉窑双耳炉残器

[专家点评]元代龙泉窑双耳炉残器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底足)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胎)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内心)南宋官窑器的烧造地点究竟有几处,它们都在那里?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在田野考古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考古,已查明南宋官窑总共有五处。其中除平江官窑目前仍未找到之外,其余4处官窑窑址均已大白于天下。过去不少人认为这类的器物应该是南宋官窑类。此器为杭州地区窑口烧制的。

[专家点评] 明成化仿宋官窑贯耳瓶

[专家点评]明成化仿宋官窑贯耳瓶历来鉴赏家在评价明代官窑时,首推成化时期的成就最高,在明代有关书籍中也曾有过相关的评价,“本朝窑器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这件明成化仿宋官窑贯耳瓜棱小瓶,仅有9.6米高,瓶底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瓶通体呈十二瓣瓜棱形,长颈,鼓腹,圈足。其小巧、雅致的情调不仅仅符合成化皇帝的审美口味,也让今人爱不释手。

[专家点评] 明万历青花寿字云龙纹罐

[专家点评]明万历青花寿字云龙纹罐底足细部底款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大件瓷器格外引人注目,大盘直径有达80厘米的,大罐则有高达70厘米以上的。这件青花寿字云龙纹罐,器型端庄,高达57厘米,属难于烧制的大器之作。肩腹纹饰共分三层,肩部绘缠枝一周,腹部的主题纹饰绘两个五爪云龙,龙长须飘动,张牙舞爪,躯体瘦长,满身麟片。二龙相对之处近肩部,以树枝组成一变形寿字,其余空间则以云纹组成变形的万字。

[专家点评] 清雍正仿哥釉盘口双螭龙耳瓶

[专家点评]清雍正仿哥釉盘口双螭龙耳瓶底足螭龙耳清代早期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喜爱宋代的官窑瓷器,特别是单色釉器,因此这三代都有不少仿宋官窑器传世。这件盘口双螭龙耳瓶就是一件雍正时期民窑烧造的仿宋代哥窑器。雍正、乾隆朝这类瓷器的分别是:雍正朝器器身修长,瓶腹微敛,釉面肥厚,大开片,开片自然。两朝器同为沙底,但雍正朝器沙底细,全底上护胎釉;乾隆朝器沙底较粗,通常在圈足部分上护胎釉。

[专家点评] 明成化 青釉敛口三足水盂

[专家点评]明成化青釉敛口三足水盂成化年间的瓷器质精器美,再加之传世不多,故为鉴藏家所珍爱,明末时即有“成杯一只,值钱十万”之谓。这件青釉敛口三足水盂即是这次发掘的成果。不过宋代官窑胎土为紫金土,其“紫口铁足”为流釉后出现含铁量较高的胎土本色,而成化器胎土为含铁量较低的灰白胎,其“紫口铁足”是人为效果。

[专家点评] 南宋 修内司官窑炒米黄釉觚

[专家点评]南宋修内司官窑炒米黄釉觚南宋修内司官窑炒米黄釉觚(底足)这件南宋炒米黄釉觚高25.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10.0厘米。口呈大喇叭形,尖圆唇,斜沿,细长颈,束腰。把下部恢复喇叭形并保持四道锯齿纹扉棱至底足。高圈足,足壁内敛,呈盘足。釉色呈炒米黄色,釉色晶莹,釉面开片出现冰裂纹。成型采用轮制,分段黏接,足底刮釉,采用垫饼装烧...。这种觚的造型在陶瓷器的造型中以南宋时期的最为纤秀,元代以后变得丰满。

[专家点评] 南宋 修内司官窑纸槌瓶

[专家点评]南宋修内司官窑纸槌瓶南宋修内司官窑纸槌瓶(底足)纸槌瓶亦称直颈瓶,因器形像纸槌而得名。这件南宋纸槌瓶高20.6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2厘米,足径10.4厘米。口沿平折,沿宽,呈盘口状。长腹稍鼓,下部内敛,亦有下部呈直筒形的。釉色以粉青或油灰色多见,以粉青釉为上品。这类造型在杭州两处南宋官窑窑址中十分常见。在河南汝窑的窑址出土物中亦有此种造型,可见这是一种深受宋代统治者青睐的器物之一。

[专家点评] 清康熙 景德镇官窑青花云鹤杂宝纹盘

[专家点评]清康熙景德镇官窑青花云鹤杂宝纹盘清康熙景德镇官窑青花云鹤杂宝纹盘(底款)这件清康熙青花云鹤杂宝纹盘高4.5厘米,口径15.5厘米。敞口,浅腹圈足,胎质洁白坚密,釉色光亮白中泛青,碗内沿口以倒“山”字为边饰,盘心双圈内绘云鹤杂宝,外壁绘轮、螺、伞、盖四件佛家法宝装点,笔法娴熟朴拙,青花发色浓艳,清远味幽,底刻“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书款。此盘恒久如新,甚为难得。

[专家点评] 清道光 景德镇官窑黄釉折腰碗

敞口,折腰,圈足。全器外部满施黄釉,仅足端无釉。釉呈金黄色,釉色均匀,局部有深色斑点。器内及圈足内施白釉,釉质细腻。圈足内为印章方款“大清道光年制”,青花发色淡雅,书写规整,是清代道光年官窑器。

福建安溪青花瓷器

福建安溪青花瓷器青花瓷器,以独具的幽倩情趣博得国内外人们的珍视和喜爱。为此,本文试对地方民窑的安溪青花进行探讨,就教于诸位同行。安溪境内瓷土矿藏量大,分布区广;林木茂盛,燃料充足;交通畅达,便利行销。安溪青花窑多建筑在临近河流,树木茂盛,开采瓷矿方便的山地上,就近取材,就地烧造。安溪青花瓷就是在阶级窑中用还原焰烧成的。(二)装饰题材广泛,形式多变,因器施绘,技法巧妙是安溪青花装饰艺术上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