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屈原与离骚

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脚长叹。

追寻端午节的民俗故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传说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

端午节传说故事

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二)喝雄黄因端午节後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後,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屈原还未返国,就得到了秦楚议和的消息。

端午节与佛教的渊源

端午本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换言之,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艾人,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佛教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

三月十六江淮广源王诞,认识佑民显圣而家国共祀之的四渎神

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淮河之神资料图淮河,古称淮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道教崇拜的淮水神有两个,一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神名无支祁;一是秦汉以后崇拜的四渎水帝之一的“淮渎长源王”,又称“长源广济王”,神名唐裴说。河伯是河神比较统一的称呼,其记载最初见于《楚辞》、《庄子》、《山海经》等书中,为中国南北地区普遍信仰的河神,流传极其广泛。

楚辞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另外,从楚辞体的艺术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宗教、巫祝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楚辞是创始于屈原的一种显著不同于《诗经》的新文体、新艺术。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约于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总称。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 ...

在2295年前的今天,前278年4月10日,屈原投汩罗江...。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网络配图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在前278年4月10日这天,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