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小事可以看出,天启皇帝很有人君的肚量,崇祯就做不到 天启皇帝朱由校,少年登基,性好动,被史家称为顽童,又因客、魏专权,迫害忠良,而当杨涟上疏历数魏忠贤罪状时,朱由校竟说「”事事皆朕亲裁,有何疑忌”?一巴掌把杨涟等打入十八层地狱。因此朱由校多被史家至于昏君、糊涂蛋之列。其实,也不尽然。有时他很有雅量,就值得充分肯定。天启二年御史帅众上疏,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天启皇帝阅书后大怒说:「”帅众不许朕呼万岁,无人臣礼”,下令对帅众廷杖并降
只当了两年官的明朝愤青,清朝修《明史》却在列传里给了他位置 刘之纶升官的当年,后金军队在大汗皇太极的率领下越过长城首次入侵大明,"己巳之变"爆发。"看见战胜敌军无望,他唯一的表态是"持此归报天子",其部最终惨败,刘之纶卒。"遂不予赠,赐一祭半葬,任一子。在"己巳之变"中,像他这样主动向后金军进攻的傻子实在是很少,后来的清朝也给了这位傻子应有的待遇,在修《明史》时给了只有两年官场经历的他一个立传的位置。
明末崇祯皇帝对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进行改革,为何失败了 明末的主旋律,是战争,而军队则是战争的直接执行人,所以从军队的表现,完全可以看出战争的走势,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明末的京营就是这样的「”斑”。京营到了崇祯时代真是迎来了至暗时刻:兵源上无兵可用——「”皆诡寄靡饷,无一人可用,盖甲鬻於乙,乙鬻于丙,更易不知凡几”相互顶替托名,根本无人实际参战。有的士兵竟然可以追溯到嘉靖隆庆时代,简直明代版冥府神兵!而从军的实际人员呢?「”非市井游手
此人是大明名将,战功远胜袁崇焕,他的死让人感叹!他是谁呢?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辽东人,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战死,仍力战不退,六月五日,皇太极败走,史称宁锦大捷。皇太极崇祯二年,袁崇焕被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下狱治罪。祖大寿既寒心又愤怒,率部东走,之后又被劝返。次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降清之后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并随清军入关。
1亿明朝人为何败给30万清朝人? 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郊外召集女真各部首领,举行祭天誓师仪式。明清战争由此拉开帷幕。明清战争的屡屡受挫,让明朝伤筋动骨、元气大伤,不仅耗费巨额军费,掏空明朝国库,而且精兵强将损失殆尽,使得明朝武备实力受到致命重创。因此可以说,清朝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元凶。满文老档资料《八旗编审男丁册》记载,1644年清朝入关时,共有满洲八旗兵丁55320人。
皇帝的遗言一般说什么?(上):崇祯的最无奈,曹操的最感人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魏文帝曹丕曾经曰过:「”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从...开天以来,没有不灭亡的朝代,也没有长生不老的人。死亡这件事情,老天爷还是很公平滴,虽然每个人的出身可能不一样,有的贫穷,有的富贵,但终点是相同的。古代的那些帝王们,虽然富有四海,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奔赴黄泉。那么在临终时,他们都说了什么呢?我们来瞅瞅。
明朝最悲壮的部队,由宦官管理,为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至死不降 崇祯命大太监曹化淳全权处理这支军队,并将四卫营更名为勇卫营。不过这次的起义由闯王李自成率领,兵力是勇卫营的数倍,在一系列错误指挥下,勇卫营战死了不少能将。不过,即便大明已灭,勇卫营依然誓死不降,他们多次抵御叛军,为明朝血脉延续,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勇卫营也只有含恨落幕,但其为大明力战至死的结局,却令人感动无比!
煤山上,崇祯皇帝上吊 ... 的槐树,为何被铁链拴了200多年? 最终,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在煤山的大槐树上吊自尽,他的死亡也标志着大明王朝覆灭。可是在此后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崇祯帝上吊...的那棵槐树,竟然被铁链拴了200多年,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董元奔|明朝遗民鸿儒相同的时代感伤和不同的人生选择 急剧变幻的时局在明朝遗民大儒们的心中留下了各不相同的投影,但是时代根本不给他们关于何去何从的长期思考,这些大儒遂分化、集结,形成三派。隐居期间,明朝遗民抗清派大儒带着对大明王朝深深的眷恋之情,在自己的诗词中反复吟唱着时代的哀歌。
崇祯朝最后一次派兵「 ”讨贼”,如同儿戏,大明朝不亡真是没有道理 1644年1月1日,李自成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顺,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取代大明。大年初三,按照我国的传统,还是过年的时间,李自成就迫不及待发兵向北京进发。一路则由刘芳亮带领,从黄河北岸进攻怀庆、张德、保定,欲从南路威胁京师。李自成兵锋所指,山西的州府纷纷陷落。崇祯不断接到前线失败的战报,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