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602年不倒的天安门,是谁设计的?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年间(1417年),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8年(1651年)改称为「”天安门”一直到现在。虽然历经了600年的风风雨雨,但是天安门依然屹立不倒,每天都迎接着海内外游客的参观、游玩,那天安门的设计者又是谁呢?天安门设计者最主流的说法是明朝著名建筑大家蒯祥,蒯祥匠作世家出身,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
世界上的三座圣索菲亚大教堂,个个精美绝伦,其中一座在哈尔滨 「”圣索菲亚”(AyaSophia),意为「”上帝的智慧”。在世界上有几座名为圣索菲亚的大教堂,每一座都是教堂建筑艺术的伟大典范,每一座都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第一座圣索菲亚大教堂建造于公元335年,位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当时古罗马帝国迁都到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基督教皇家教堂,这座大教堂后来不幸在一次大火中被焚毁。公元532
建筑届的「 ”神笔马良”,看到的人无一不惊叹 保罗·鲁道夫PaulRudolph学生时代的保罗·鲁道夫。作为教师,诺曼·福斯特和理查·罗杰斯都曾是鲁道夫的学生。保罗·鲁道夫画得一手好建筑画,对于建筑空间与细部的推敲,鲁道夫有着近乎疯狂的执著,他的学生和助手们形容他一生都在不停的画图,即使有的项目已经开工,他还是会不停用画图的方式来琢磨空间,有时甚至会因为细微的差别一遍一遍地重复。直至去世前,身患重病的他为一个普通小项目,前后画了上百张手绘图来推敲立面。
中国「 ”最大的民宅”比故宫还多出10万平方米!威严不输故宫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每一个封建王朝都会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宫来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皇家的崇高地位,现在保存最为完整的就属明清时期的故宫了,然而在民间之中,同样也有一些规模可以堪比皇宫的宅院,有的甚至比故宫还要大,比如山西的王家大院。现在的王家大院,早已不是私人的住宅了,已经像故宫一样成为了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人远道而来,想一睹王家大院的风采。
北京城里,装备级别最高的道教建筑,一个在墙里,一个在墙外 历代兴建的道教建筑中,那些由皇帝诏令敕建或由帝王潜邸改建、主要为皇家或国家斋祈镶、有专殿供奉皇家始祖、由皇家派人专口管理的宫观,被认为是皇家道观在历代所有皇家道教建筑中,皇家道教建筑地位最高者,非建在北京紫禁城城墙内的钦安殿和城墙外的大高玄殿莫属。
上海闹市竟然藏着这样一座古代豪宅,低调而奢华,房间超过70间 很多人都不知道,繁华的上海闹市里,藏着一座低调的古宅,已经有250多年历史。上海这座古老的豪宅,叫书隐楼,位于上海黄浦区天灯弄77号。书隐楼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的,大隐隐于市,在上海闹市里,静谧沉默着。书隐楼是上海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清代民居,但如今越来越颓败,并没有好好修葺保护。书隐楼四周是高高的风火墙,大约高3.6丈,将这座古朴的豪宅,与外界的喧嚣隔离开了。
陕西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在韩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也叫孔庙、学宫,古时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和培育人才的场所。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被拆掉的中国4大古建筑:无缘再见,每一座都让人惋惜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古人的智慧是让人佩服的,他们不仅创造出很多精美的文物,而且还建造出很多伟大的建筑,其中有的建筑非常的出名,甚至可以保留到今天,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被拆掉的中国四大古建筑,现在是无缘再见,非常的可惜,而由于种种的原因,最终导致这些建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人民永恒的回忆。
献给曾经把青春和血汗奉献在国营288厂的劳动者们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部署。其重点步骤之一就是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区建设工业基地,特别是...工业基地。以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保存工业的生产能力。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大批原来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向西部和西南部山区进行了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也包括这些企业的干部
这个王朝统治中国不过数十年,却在河北留下多个「 ”第一” 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虽说它是一个短命王朝却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假如穿越到隋朝你也许会成为中国第一批考生乘着「”豪华游轮”走遍中国也可能成为一名民夫在沧州一带开凿大运河……见证大运河开凿隋朝大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了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其中第三段永济渠途径河北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