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

徐渭妙语得老酒

一天,徐文长在家正想喝酒瓶里剩下的三两酒,秀才、和尚、郎中先生三位朋友撞了进来。

徐渭佳画讽贪官

绍兴新任知府胡大人,上任第三天,大发请帖,邀请全城富绅名流赴宴。又在画卷上角题了“僧在有道”四字。只有那知府老爷还蒙在鼓里,假充斯文地连声称赞徐文长的书法和绘画均为“上乘之作”。徐渭讽当铺朝奉明朝,山陰城里当铺很多。有个朝奉对徐文长说:“‘丹凤朝陽’这画我见过,不过人家只画一只凤凰朝着一轮太陽。可你在这凤凰下又画了一只抬着头的猪猡,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徐渭以酒作利息

>>徐文长笑道:“我看,十两银子还三两酒的利息吧!”>>一年过去了,张关寿照徐文长的指点,凑齐了十两银子,再装上三两酒,由徐文长陪同,送到高立重那里。>>高立重见了大怒,徐文长说,“去年明明说好利息是‘三两酒’,你怎么可以赖呢?”徐文长想,他做生意很不规矩,得教训教训他。

徐渭童年的趣事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字文长,山陰人,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机智故事。>>徐文长见那只挡道的小船满载着稻草,恰好高出桥洞半尺光景,小船横竖过不了桥。>>稻草主人按照徐文长的办法去做,果然很快顺利地通过桥洞。>>徐文长一看,只见伯父将那包礼物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梢上,便笑嘻嘻地走上前去解开。>>徐文长那对滴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便笑道:“我一定遵守伯父的条件。”小朋友们和徐文长的伯父禁不住都高声夸赞起来。

卖布断案

卖布断案徐文长是民间故事中有名的机智人物,人称“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徐文长有十匹白布,让伙计扛到县城去卖。去县衙前,伙计托人把发生的事告知徐文长。徐文长对县太爷说:“这是我的布,有一点我没向伙计交代,我的布背面染有两道蓝色小花,布行的都知道。”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徐文长毫不理睬,一把拖住员外,上县衙评理。徐文长将民女领出,交给她的母亲,母女俩千恩万谢。

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关于徐文长的民间故事

徐文长是民间故事中有名的机智人物,人称“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去县衙前,伙计托人把发生的事告知徐文长。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徐文长毫不理睬,一把拖住员外,上县衙评理。一会儿夫人来报,果然和徐文长说的一模一样。徐文长将民女领出,交给她的母亲,母女俩千恩万谢。>一年过去,邻居按照徐文长的指点,凑齐了十两银子,再带了一瓶好酒,由徐文长陪同,送到借...的那里。

徐文长对倒县令

听说当地名士徐文长学问过人,能言善对,很不服气。有一次,他邀请一批乡绅叙饮,并要徐文长参加,想乘机设法刁难他。>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要徐文长对。徐文长听了知道难对,因坐字拆开是两个人字一个土字,不过难不倒我,当即对出下联:“一月日边明。”众人都望着徐文长,看他如何对法。然而徐文长只略一思索,不紧不慢地答道:“千里重金锺。”>徐文长看着室外的冬景对道:“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

为何说抗倭名将胡宗宪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旗下的能人志士?

胡宗宪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臣,但他趋炎附势、结交权贵、陷害大臣的做法也常为时人诟病,因此胡宗宪也是明朝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徐渭凭借良好的军事才能深得胡宗宪的信任,对胡宗宪的抗倭事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茅坤为胡宗宪幕府的文化事业发展和胡宗宪军事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长”的来历

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本名徐渭,十二岁时便能落笔成章,出口成文。徐渭心里很火,便在卷子上历数科举弊端,洋洋洒洒愤笔疾书,文章越写越长,试卷上写不下,就写在桌面上、抽屉上、凳子上,最后连凳脚上都写满了。此事很快传开,徐渭从此就被人称为徐“文长”了。

徐渭,杨慎,解缙,三大才子,他们在明朝的命运如何?

明朝三大才子,是明朝徐渭、杨慎及解缙三人通称。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那他们的人生结局怎么样呢?>>徐渭又名徐文长,曾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可以说都可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