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

明代郑和出使西洋的三大历史原因

照《明史》所记,郑和依附的皇帝,从前称为燕王,到京都发动叛变,自立为皇称成祖,改年号为永乐。成祖总是寝食不安,所以就委派郑和到海外缉访,这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原因。郑和此次之行,给造谣者一记响亮的耳光。第三个原因,是日本古称“倭奴国”,后来改称日本。所以明帝下旨命郑和下西洋,以两万多的兵士,登上宝船,浩浩荡荡地出海,以军威镇服倭寇,这也是原因之一。

诚孝张皇后为何被盛赞“女中尧舜”?

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诚之女。从以上张皇后的简单介绍,我们只能看出她大致的人生轨迹,却无法了解为何史家会以“女中尧舜”来评价她。张氏身为一介女流,除相夫教子,管理后宫外,还能极力支持和辅佐丈夫、儿子、孙子建功立业,治理国家,颇为不易,实在难得,是故后人对其评价为“女中尧舜”并非谬赞,而是实至名归。

明成祖:朱棣与权妃的痴缠爱恋

关于明成祖朱棣,他创造的永乐盛世、靖难之役带来的苦难为大家所知,却少有人知他的一场跨国之恋。因当时掌管后宫的徐妃已经去世,成祖便让权妃接管后宫之事。这次北征以明军的大获全胜告终,于是成祖率军班师回朝,权妃随成祖返回京师,走到山东临城时,突然不幸身得重病,最后不治身亡,这一年权妃二十二岁。成祖朱棣在处理这一案件时,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成祖对权妃的十分宠爱和无限思念之情。

永乐大帝朱棣传位给了谁?

朱棣死后谁继位:明成祖朱棣,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被后世人们称之为永乐大帝。朱棣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那么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呢?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的秘诀

殊不知这样打草惊蛇,引起了燕王和宁王的防备,当然建文帝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铲除朱棣,于是燕王联合诸王反,而燕王所打旗号恰是汉初七国之乱的“清君侧”,也是朱元璋所规定的祖制。双方展开战争,打了四年,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权成功,即皇帝位,为永乐帝。明朝的三次藩王作乱中,只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成功,从此皇帝落入朱棣一脉手中。

明朝首位获封谥号的文臣-胡广

胡广行事谨慎,心思细密,任内阁首辅十一年间,两次随成祖朱棣北征,随其左右,深得朱棣信任,阻止了成祖封禅的意图,并进言停止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永乐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成为明朝首位获封谥号的文臣,灵柩经过南京时,太子朱高炽亲自前往致祭。次年,胡广子胡穜入翰林,明仁宗时,追封胡广为少师

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

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奏疏呈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太祖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时惠帝临朝,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最后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深恨解缙。

悲惨搞笑的朱高煦 被活活烤死的王爷

在劝诱叛王朱高煦投降未成后,他们于次日猛烈攻城。宣宗大惊,急命人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朱高煦之弟赵王朱高燧和另一个王也与这一阴谋有牵连。但皇帝因关心王朝的稳定,下令不予追究。自古以来,谋反者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可是汉王朱高煦却不吸取前人之鉴,非要犯上作乱,争夺帝位,最后落得个被宣帝下令活活烤死在铜缸内的悲惨下场,如此这般,真是让人嘘唏不已啊!

杨荣传:四朝元老 辅国重臣

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是明朝前期的台阁重臣,曾辅弼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故有“四朝元老”之称。成祖即位后,入文渊阁参与国家军机要务,更名为“荣”。后来杨荣出生了,他积极进取,入朝为官,果然作到了太傅。杨荣在礼部会试中,中第三名。从此,杨荣就踏上了他的辅政报国之路。在谈话中,成祖发现杨荣对于国家大事,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于军事

杨士奇简介:杨士奇何许人也?简述杨士奇一生的故事

士奇也引用宋仁宗处理天圣年间灾异的事例极力反对,于是停止了朝贺。第二年提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仍然兼任原来的官职。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吕震厉声斥责他。杨士奇再次极力申述自己的意见,又没有批复。杨士奇感激而叩头拜谢。群臣练习正月初一日朝拜的仪式,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和黄淮上疏请求停止。不久仁宗任命杨士奇兼兵部尚书,一起领三个职务的俸禄。杨士奇为他辩白冤枉,说明并无其事,使他得以恢复原来的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