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故事

杨士奇、杨荣、杨溥,此三人合称“三杨”。杨士奇以此为契机,以布衣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三杨”在他们的熏陶下,迅速成长。此时杨士奇37岁、杨荣31岁、杨溥更是只有29岁,他们正当风华正茂之时,事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好的前途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国家效力,一展身手。杨士奇因一再上言为朱高炽辩解,两次牵连入狱。杨士奇能够荐人之长,克人之短,不亏为“三杨”之首。

揭秘明朝郑和出使西洋的三大历史原因

揭秘明朝郑和出使西洋的三大历史原因  照《明史》所记,郑和依附的皇帝,从前称为燕王,到京都发动叛变,自立为皇称成祖,改年号为永乐。当时被篡位的惠帝削发为僧,亡命海外,一说是暴病而死,但是尸首不见。成祖总是寝食不安,所以就委派郑和到海外缉访,这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原因。据周钰...

身世之谜:朱棣与四个“生母”混乱关系

  朱棣与四个女人的混乱关系  朱棣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生母之谜,忽悠世人六百年,也争论了六百年。  多少年来,有几种声音在史学界一直没有断过——第一种声音,朱元璋是朱棣他爹,马皇后是朱棣他妈;第二种声音,朱元璋是朱棣他爹,马皇后...

姚广孝简介:神秘的和尚军师,成祖即位,论功名列第一

姚广孝,长洲人,出生于1335年。“广孝”是明成祖称帝后赐给他的名。姚广孝有意结识他,邀他一道游览北固山。>>姚广孝笑了笑,默而不答。姚广孝前去游观,想不到却碰上了当时著名的相士袁珙。姚广孝期盼着这种时机。儿子们孝心可嘉,明太祖当即允准,令僧录司推荐僧人。>>姚广孝身穿僧衣,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第四章 靖难之役之后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遂继续实施的削藩政策,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靖难之役时,朱棣得到了很多来自宦官的帮助,故其即位后改变了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靖难之役,燕军马上就要攻入皇宫,建文帝化装成和尚,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在历史的帷幕下。可知通使其名,另有目的。其中绝大多数为后人杜撰。

周新反贪倡廉察微知著的故事

在牢房,周新广泛接触了罪犯,详细询问了他们的有关情况,深知那位知县是位贪赃枉法之徒。此举一度引起极大反响,附近吏民几乎无人不知叶宗人的美名。周新得知后,无限伤感,竟一连哭了好几天。有时候,甚至能做到察微知著。周新得知后,决定立即逮捕他。纪纲大怒,即向成祖诬告周新。周新的冤案也随之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周新死后,其夫人返回广东故里。共同寄托他们的哀思,表示他们对周新的深切怀念!

第五章 明朝与大航海时代

十四世纪,下西洋开创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新纪元,大明船舶工业之盛、军容之威,曾经威震远西,并且将海商航路推展到...半岛和非洲东岸,整个南海、大西洋,我大明商船与...、印度商船络绎不绝,海上丝路蓬勃发展。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皇后所生的长子为第一继承人,皇后无子,就立庶妃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以学问见长,《三朝圣谕录》。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第一节 承业曲折,历尽艰险

仁宗在治国方面是个英明君主,但他继承父亲朱棣的皇位却是非常艰难的,可谓是历尽艰险。朱元璋病逝时,朱棣派他们兄弟三人赴京参加葬仪。经过涿州,又故意制造事端,鞭笞驿丞,几乎致死。其后,成祖又屡有北征之举,太子也处于监国地位。成祖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父子,故此后对解缙恩礼浸衰。成祖大怒,将解缙逮捕入狱,并行酷刑。

第十节 五出漠北,病死军中

成祖弃大宁,旨在使三卫成为北边屏障,解除南下夺位的忧患。一些鞑靼游兵被打败,并抓获一名尚书。阿鲁台来战,朱棣率精骑迎战,阿鲁台大败,朱棣率兵追杀一百多里,杀死敌军名王以下的官兵几百人。此次激战中,内侍李谦恃勇,擅自引皇太孙在九龙日出战,险遭不测。朱棣闻知,立即派兵追回,李谦畏罪自杀。瓦剌在此次战役中虽然大败而去,但明军也有伤亡,朱棣遂下令班师,退军到饮马河。

第三节 三杨辅政,直言执政

提高阁权,优待“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与夏原吉为首的六部大臣,多次颁布诏令,请他们上朝当面直言进谏,辅佐朝廷大政,共同治理天下。仁宗再三叮嘱他们,要同心协力参政议事。他尽职尽责,敢于直言,不怕犯上。杨士奇不负皇帝的厚望,办事公平合理,直言上书。仁宗为政十个月,除“三杨”等名臣外,直言上谏的人并不多;但仅是“三杨”的谏言,也使朝政风气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