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八章 心缘备受痛苦的恶趣众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众生,生起悲心。】广修应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第四十四卷》所说,思惟悲心所缘之一百一十种苦。心力强的人应当这样修学。】《菩萨地》中说,相比于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之时以厌患心观见的各种痛苦,菩萨修悲所思惟的苦更广更多。
耕耘 因缘 圆融 我的闲聊使他“有感”,他没有多说,只归纳了几句话:“只管播种不问收获,只谈因缘不讲是非,只要圆融不求圆满,只……”只要播了种,又努力耕耘,自然是有果的。万法因缘生,弄清了因缘,便明白了事理。因有善因,有恶因,缘有善缘与恶缘,这里面自有是非。娑婆世界,难得圆满,为求圆满,常生遗憾。而圆融者能得到“一法具一切法,一切法入一法,通达无碍。”之意,破种种障碍得以圆融,虽未能圆满,也很不容易了。
63 时时拂拭莫惹尘埃 时时拂拭莫惹尘埃世间人无论从事论文写作或文艺创作,大体出不了分别念的范围。但我想,对学佛粗浅的人来说,特别是对像我这样一个烦恼习气粗大、深重的人而言,还是应当时时拂拭自心,勿使沾染尘埃为好。面对突如其来的反弹,我一时手足无措。他劝导我及时检讨,否则终将因内心的傲慢与言语的鲁莽而失去所有的友谊。来日方长,要一步一步从自我做起;时不我待,应一点一滴以自律行进。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一) 上篇释迦牟尼眼里的宇宙与生命佛陀降生后,有一天,他发现整个生命的问题,不外乎就是:在老、病、死的严密控制下,生命毫无意义。也许是有了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开始拿到《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的时候,我毫不怀疑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书;而仅仅翻阅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我几乎已经可以肯定,我最初的判断也将是自己最终的评价。
释迦牟尼佛是如何降服三个敌人 佛陀降生后,有一天,他发现整个生命的问题,不外乎就是:在老、病、死的严密控制下,生命毫无意义。对于从小与外界隔绝,从未见过病、老、死的释迦族王子来说,此前以为生活就是无忧无虑,以为生命永存、欢乐永在的神话刹那化成了泡影。青年释迦牟尼逃离他的无忧宫,前去涉险学道。于是,他夜晚出逃,去战胜三个敌人:疾病、年老和死亡。六年的雪山修行,悉达多终于成道了,澈悟了真理,成了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周星驰版《济公》:心的救赎 在《济公》里囊括了“信愿行”,你发现了吗?《济公》我蛮喜欢看,虽然有人说拍得很粗糙。亦或者人所“认”的其实是自己人性的怯懦﹖周星驰的作品《济公》在嘻笑怒...的故事情节中,严肃的探讨了这个问题,并给予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答案。严格说,这部以佛教人物(济公)为主角,以佛教故事为桥段,所谈的正是佛教教义里的一个重要观念——“我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