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战国 和阗白玉三才纹剑饰 [专家点评]战国和阗白玉三才纹剑饰侧面侧面细部背面细部细部这件玉器高5.7公分,宽1.5公分,厚1.1公分,属于较小型的玉剑饰。采用和阗白玉为材,器背上以准确流畅的线条刻变形三才纹,虽简单但给人以含蓄的美。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阗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玉具剑于春秋晚期问世,其装饰常用玉标首和玉珌。至战国时期则新出现了玉剑格,在剑鞘上饰有玉琫。
[专家点评] 战国早期谷纹卷龙佩 [专家点评]战国早期谷纹卷龙佩龙形玉佩,春秋以前较常见。龙口内雕琢细密的阴线纹,龙体表面雕琢阴线勾云纹,用以表示龙的鳞甲,二龙躯体相接处上方,刻同心圆三周。这种新鲜奇特的造型明显有别于春秋前龙的形象。
[专家点评] 战国楚八叶四山纹镜 [专家点评]战国楚八叶四山纹镜我国铸造和使用青铜镜有长久而灿烂的历史。这件八叶四山纹战国时期的楚镜就是最好的物证。山字纹是楚镜中最为盛行的纹饰。常见的是四山纹,五山纹次之,三山、六山纹较为罕见。至于山字纹的起源及寓意,则众说纷纭,其中认为山字纹既写实又寓意的说法比较合理:天地之间有山、山与山之间有花草、动物。因而山字纹比之具体的图案形态有着更为神秘的含义。以字纹代形,这也是楚镜的艺术特色之一。
[专家点评] 战国龙形提梁壶 [专家点评]战国龙形提梁壶这件龙形提梁壶,又称为盉。壶身上部有一象征龙体的六方拱形提梁。提梁前端有一对螺旋状龙角;上端为两组齿形脊棱;末端有一条蛇形龙尾。壶嘴和提梁为青龙,虎形兽为白虎,鸟形钮为朱雀,扁圆形壶身为玄武。这件以龙形提梁壶工艺复杂、...精良,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青瓷...与装饰工艺的所有技法,它将盘、拉、粘、轹、刻、印、脱、修等技法集于一身。
[专家点评] 战国 雕青玉带束 [专家点评]战国雕青玉带束战国时候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此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是:①玉质优良。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东周时各地新兴的都邑已成为新的琢玉中心。玉具剑于春秋晚期问世,其装饰常用玉标首和玉珌。至战国时期则新出现了玉剑格,在剑鞘上饰有玉琫。这件玉带束是用来结衣带的日用具,采用和田出产的籽玉,玉质滋润洁白有光泽。
[专家点评] 战国環耳豆 [专家点评]战国環耳豆这件環耳豆高27.7公分,口径19.3公分,重2.15公斤,属战国前期盛食器。高脚圆盘,盖纽杯型,喇叭型底足,盘口下缘均饰有凹线雷纹和退化蝉纹;底足上边有绞丝纹和退化蝉纹,下边有细纹地之蟠螭纹,同纹饰在盖上亦可见之,環状把手上有铜镶嵌的菱形纹,全器线条铸刻深入,细致工整,造型新颖,美观实用。
[专家点评] 战国 错金银花纹青铜案 [专家点评]战国错金银花纹青铜案这只错金银花纹青铜案,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中31.8厘米、重18.65公斤,1977年河北中山国王墓出土。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驮一圆环形底座。鹿身饰斑纹,四肢蜷曲。龙挺胸昂首,前肢撑立,肩有双翼,向中间聚集呈半球形。此案将转角斗拱承托四面檐枋的情况形象地反映出来。
[专家点评] 战国铜扁壶 [专家点评]战国铜扁壶通高45.9厘米,长36.5厘米、宽15.3厘米、口径15厘米、重11.5公斤,1977年中山国王墓出土。有盖,侈口,短颈,圆弧肩,扁身,平底,长方形圈足。壶身扁平,抹角成桃形边,左右两则呈圆形,肩部各有一兽面衔环。盖面等距立置三个环形钮。出土时壶内液体虽也清澈透明,但呈浅翡翠色,还闻到浓郁的酒香气味,经化验证明壶内装的是酒。
[专家点评] 战国 彩绘木雕小座屏 [专家点评]战国彩绘木雕小座屏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一大主题是动物。出现在楚国漆器制品上的有龙、凤、鹿、虎、马、猪、狗、蟒、蛇、蛙、鱼、鸳鸯、鹤、孔雀以及各种合体动物,形象逼真,千姿百态。楚国的匠师独具心机,因形取势,巧妙地将五十五个动物交错穿插,回旋盘绕,使各种动物汇聚一起,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区别,形态栩栩如生。
[专家点评] 战国 银虎 [专家点评]战国银虎这件战国—汉代时的银虎,高7、长11厘米,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共出土银虎一对,形制相似,此为其中之一。四肢前后交驻作行走状,头颅突出躯干之外,宽而圆的头部,小耳紧紧贴于脑际,体饰凸棱纹以像征虎身上的斑纹,怒目圆睁,作缓步逡巡八方之状,既反映了匈奴人在辽阔的草原上与虎豹相争的现实,又反映了匈奴人豪迈的天性。此件银虎系浇铸成型,是匈奴金银工艺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