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战国 提梁凤嘴盉 [专家点评]战国提梁凤嘴盉这件战国提梁凤嘴盉通高23.1厘米,口径11.1厘米,腹径22.6厘米,重4.3千克。盖顶隆起呈扁圆形,盖边较厚,子口,顶中央有立环钮一个,联结两节铜链和一个大圆环,大圆环套于提梁上。提涩两端为龙首,吻接于两肩。流为一有冠凤首,凤嘴作流口,位于顺提梁一端下部肩上,正当两足间的上方,可保证注酒的稳定性。此种盉构思巧妙,做工精细,以吉祥动物为造型,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和浪漫主义风采。
[专家点评] 战国中期 鸟柱盆 [专家点评]战国中期鸟柱盆战国中期鸟柱盆(细部)这件鸟柱盆由盆、柱、底组成。据考证,此鸟可能是传说中的鸩。鸟下用一筒状銎,套在鳖背上的圆柱内,使鸟可在柱上自由转动。圆座上面饰镂空雕出的四组蟠螭,每组二螭纠结,口衔圈足,尾连束腰圆柱。二螭间一小螭,后连双螭,口亦衔圈足。二组蟠螭间连一蜷曲虺,相邻二螭以爪抓虺。此器鸟、圆柱、盆、圆座均分别铸出,然后将圆柱下端榫头插入鳖背及盆底的圆孔内,由下面浇铅焊牢。
[专家点评] 战国早期 细孔流鼎 [专家点评]战国早期细孔流鼎这件战国细孔流鼎,通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最大径28.6厘米,重6.8千克。有盖,子口内敛,两侧对称置长环形附耳一对。盖平顶立边,顶面等距离设环形钮三个。鼎腹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凸弦纹下横刻铭文五字。腹之一侧上部置由十个细孔组成的流一个。鼎内底部有干成结晶状的肉羹汁,显系用以烧肉熬汤所用。细孔系用于倒汤时起过滤作用。此鼎为国内首次发现,造型典型,设计科学,匠心独运。
[专家点评] 战国 凤首流匜 [专家点评]战国凤首流匜这件凤首流匜,通长24.3厘米,高16.3厘米,重0.8千克。1970年唐县北城子出土,青铜铸造,器形为凤首,环眼,短喙。器口内敛,椭圆深腹,三兽面纹蹄形足,前有流,后有扳手,腹下部对称置兽面衔环两个。流为凤首短喙,凤鼻和凤嘴为流的盖,倒水时可自动张开。凤首流的颈部饰绳纹和羽纹,扳上有兽头,扳身饰蛇纹。
[专家点评] 战国 鹰形金冠饰 [专家点评]战国鹰形金冠饰这件战国鹰形金冠饰顶,高7.1厘米,重192克,带径16.5厘米,共重1.0224千克。由冠顶和冠箍两部分组成。冠顶傲立展翅雄鹰,鹰体由金片作成,中空,身及双翅有羽毛纹饰。鹰首、颈由绿松石作成,颈间有带花边的金片,类似项链。整个冠顶呈现雄鹰俯视狼咬羊的生动情景。
[专家点评] 战国 十六节龙凤玉佩 [专家点评]战国十六节龙凤玉佩这件战国十六节龙凤玉佩,全器成长带形,共分十六节,另加十一个活动环扣组成,长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除透雕的龙凤和盖面等主纹外,两面还有雕刻或阴刻的龙凤蛇等,其中有的仅具兽面。全器共透雕和阴刻出三十七条龙,七只凤以及十条蛇,它们的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往往相对称。在第十四节和第十五节上,出现凤爪抓蛇的一面,十分生动。
[专家点评] 战国 彩绘描漆小屏风 [专家点评]战国彩绘描漆小屏风此屏风出土于江陵望山一个战国墓中,长50厘米、高15厘米、宽12厘米。长方框内由雕刻的动物组成连续性图案,有鹿、凤、鸟、蛙等,动物雕刻形象生动,比例准确,技艺亦为一流。屏座由数条蛇屈曲盘绕,具有神秘色彩。除雕刻外,此器的髹饰亦称精致。屏座及框架黑漆地,施以红、绿、银灰等色,禽兽亦施以彩,绚丽夺目。屏风起源很早,但先秦时称其为“邸”或“扆”,屏风称呼则在西汉时出现。
[专家点评] 战国中期 嵌松石勾连云纹铜方壶 [专家点评]战国中期嵌松石勾连云纹铜方壶战国中期嵌松石勾连云纹铜方壶(另面)这件嵌松石勾连云纹铜方壶通高45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22厘米,直重6.3千克。盖顶饰三角卷云纹构成方格状云头纹,四坡面饰变形云纹。通身饰各种勾连云纹图案。窄细的纹地处嵌以绿松石,显得雍容华贵,层次分明,蕴藉沉厚。圈足纹饰为两组折角对套的漫卷云头纹,纹地嵌以绿松石。
[专家点评] 战国齐 陈曼簠器铭 [专家点评]战国齐陈曼簠器铭陈曼簠器又名齐陈曼乍皇考献叔簠,铭四行二十二字,藏上海博物馆。此铭书法多作起笔方、收尾尖锐状,但又不乏圆转之笔画,具有较强的装饰味。此铭曾被视为齐书的代表作,并据以论证齐书方笔之说,但现在看来此说颇有局限性。铭文下列三字均作反文,风格与上文不一致,当系出自另一人之手,应为...时临时之变故而成,此亦先秦金文书法中仅见之例。
[专家点评] 战国 金双虎 [专家点评]战国金双虎这件战国金双虎其雌虎高5.6厘米,长12厘米,雄虎高5.7厘米,长12.2厘米。尾巴下垂上卷,爪趾发达,排列整齐。颈部、右后腿下部和尾上部均有小孔。雄虎与雌虎,造型相似,通体饰凸线斜纹,惟耳稍大,头向左转,姿态雄伟。两虎形象逼真,情态生动,为匈奴族的优秀作品之一。1957年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现藏神木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