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战国 三龙蟠螭环透雕佩 [专家点评]战国三龙蟠螭环透雕佩战国中期玉透雕三龙环形饰,直径6.4厘米。这块玉器呈黄褐色,半透明。体形扁圆,镂雕而成。中央一环,内外边缘雕琢突弦纹轮廓周线。环的表面刻细密的綯索。环外雕镂三条姿态相同的龙,皆作顺时针方向爬行,颇富动态感。躯体表面雕琢有鳞甲纹和云纹。此环...工艺难度较大,雕镂琢磨极精致,堪称战国玉器一绝。该器物1974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专家点评] 战国 玉虎符 [专家点评]战国玉虎符战国玉虎符长11.8厘米、宽4厘米、厚0.4厘米,重43克。器物作薄扁平卧虎状,两面均浅刻虎纹,耳目嘴鼻纹饰清晰流畅,虎四肢屈卧,尾巴上翘,尾部一扁圆穿。其中一面刻四字篆书铭文:“南郡左二”。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专家点评] 战国 蛇衔蛙形铜马饰 [专家点评]战国蛇衔蛙形铜马饰此件战国铜马饰长20厘米,宽5.7厘米,系当卢,范铸,表面磨光。蛙体甚胖,双目突鼓,前肢撑立,后肢收屈分别衔于互相纠结的双蛇之口。蛇腮肥大,头呈三角形,类似蝮蛇发怒时两腮膨大状。蛙背和蛙眼均镶嵌绿松石。此当卢造型写实,形象生动,是战国时期北方草原民族青铜工艺的杰作。蛇衔蛙这种自然界常见而又令人生畏的题材,从上古起就被采用,到春秋战国时在祭冥器上多见。
[专家点评] 战国 连弧纹三弦钮铜镜 [专家点评]战国连弧纹三弦钮铜镜战国连弧纹三弦钮铜镜直径16.1厘米,边厚0.3厘米,重290克。圆形镜面,宽缘,三弦带形钮,圆钮座,钮直径1.1厘米。钮座外由11道弧线组成连弧纹。铜质精良,镜体平薄,镜面光洁,呈青黑色。
[专家点评] 战国早期 曾候乙青铜尊、盘 [专家点评]战国早期曾候乙青铜尊、盘战国曾候乙青铜尊、盘附图这套战国早期的曾候乙青铜尊、盘,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通高41.6厘米、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这套青铜器由尊和盘组成,尊置于盘中,也可以分开。尊盘的口沿附加精细、繁褥的透空附饰,系采用“失蜡法”铸成。尊盘铸有变形龙纹和龙形附饰,显得十分华丽精美。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专家点评] 战国 彩绘木雕鸳鸯豆 [专家点评]战国彩绘木雕鸳鸯豆这件战国的彩绘木雕鸳鸯豆,通高25.5厘米,盘径18.2厘米。盖与盒合成一只盘颈侧视、双翅收合、蜷爪、尾略翘的鸳鸯,其头、身、翅、脚、尾等均系浅浮雕。其下部由一线形挺拔秀美的圆形底座承托,既具实用功能,又是一件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这件豆出土于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
[专家点评] 战国 陶钵 [专家点评]战国陶钵战国陶钵(里内)战国陶钵(底足)战国陶钵(里内)这件战国陶钵,高4.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5厘米。束口,圆腹,平底。夹沙陶器,器形清秀,烧结良好,素身无文饰。1996年广东增城工地出土,为战国时期博罗窑产品。
[专家点评] 战国晚期 骑驼人擎灯 [专家点评]战国晚期骑驼人擎灯战国晚期,骑驼人擎灯,湖北省博物馆藏高19.2厘米,盘口径8.9厘米,柄9.8厘米。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灯盘圆形,浅腹,盘心有尖柱双峰骆驼昂首垂尾立于方座上,驼峰中坐一人,人的上身挺直,五官清晰,双手捧圆圈形灯座,双脚屈夹于驼身两旁,灯盘的长柄插入圆圈形灯座内。
[专家点评] 战国 玉女舞人佩 [专家点评]战国玉女舞人佩战国玉女舞人佩,长4.4厘米,宽2.2厘米。两人造型相同,方向相反,对称舞蹈姿态,片状,身穿交领广袖长袍,腰系带,手舞足蹈,穿大长裙,呈喇叭形。一臂绕头甩长袖,一臂下垂内弯,头与体呈“S”形,婀娜多姿,优美动人,面部与服饰又以阴线勾勒。脸形...,长眉细眼,嘴角向上带有少女天真的微笑,薄薄的长袖随舞飘动,长裙飘向一方,线条流畅,轻纱薄衣,如春水荡漾,悠然自得。
被战国地图炮玩坏了的宋国人,他们的国民性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宋楚泓之战爆发的前因后果(一)结论:宋襄公「”合诸侯”的举动与春秋中后期宋国所主导的两次「”弭兵会盟”是一脉相承的,是宋国对于国际事务的积极态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宋国这种国民性格的形成,既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地缘政治的制约。从地缘政治角度上讲,周公为了防止商人后裔造反,将他们封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这就使得他们面临来自于楚国的威胁时,必须要依靠中原联盟作为后盾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