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方孝孺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被诛10族?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10族的人,自古以来不少人将其视为士大夫不屈不挠的象征,将他捧为有骨气的人。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这是愚忠,被灭十族是咎由自取。>>方孝孺是浙江海宁人,自小聪慧,被誉为神童。方孝孺被建文帝看中,召到南京当了帝师。方孝孺则被逮到了燕王面前。对至亲骨肉都是如此冷血残暴,方孝孺一个外人,朱棣当然不会手下留情。>应该说,方孝孺被灭10族是一场彻底的悲剧。

方孝孺真的被诛了十族吗?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同时,明成祖朱棣也对建文帝的旧臣进行了大肆的清洗,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朱棣诛方孝孺十族的事了,这件历史上流传度超广的事件,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呢?可以说,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心腹大臣之一。所以,朱棣还是对方孝孺很客气的。朱棣对方孝孺说,建文帝已经死了,说自己这样做是向周公辅佐成王一样。方孝孺回答,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

大隐隐于朝,一个和尚是怎么搅动朝堂之事的?

你们知道大隐隐于朝,一个和尚是怎么搅动朝堂之事的?无疑,这是一个决胜性的战略。因此,道衍和尚虽然没有随军出征,但是在朱棣即位后大封功臣之时,以他功劳为第一。方孝孺坚决不从,在朝堂之上痛哭先帝,坚决不承认朱棣继位的合法性,最终被朱棣一怒之下,株连十族。>按照规矩,道衍和尚担任僧录司主管,是不能站在朝堂之上的。如此大才大智,可谓是古往今来,唯一做到“大隐隐于朝”的人。

明代孔庙从祀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明代政治有何关联?

文庙与祭孔开始伴随着中国封建王朝一路发展,但有意思的是文庙在明成祖之前其祭祀对象并不只针对孔子,还有周公,即周公旦。但为何在明成祖继位后,文庙开始不祀周公?这就涉及到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继帝位,年号建文,执位后的建文帝鉴于藩王势力过大,着手削藩,最终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役爆发,1402年朱棣兵不血刃拿下京师南京。因此朱棣在继位后不久便将周公从文庙中移除,将其供奉到文华殿东室。

... 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孺真是被“诛十族”了吗?

在明代及以后的历史和民间叙事中,明初儒臣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为建文帝殉难,这被后来的叙事者视为忠义的楷模,出现了许多称颂方孝孺的记载,其中“诛十族”的说法流传最广,很长时间里人们将之视为历史事实。可以说,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背后是一批人的政治诉求。不过据记载,朱棣起初是希望拉拢方孝孺的,但是方孝孺坚持不肯合作,因而方孝孺的下场也极为悲惨,被“诛十族”的传言也由此出现。

为什么景清的下场却比方孝孺还惨呢 景清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朱棣称帝,开始对建文帝的残部进行疯狂报复,尤其是那些到死也不愿投降的人,其中方孝孺被株连十族已经算得上是很惨的了,而还有一个人却比方孝孺还要惨,这个人就是景清。按理说无论谁是皇帝景清的一生都应当是一帆风顺,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的,那么为什么景清的下场却比方孝孺还惨呢?朱棣觉得必须将所有与景清有关的人都...死自己才能安心,于是他下令将景清家乡的人都处死了,自此他才得以安心。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会失败?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否是“建文改制”

以往对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败因,多归纳为文武矛盾与黄子澄、齐泰误国,实际上建文朝的派系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甚至说是主要因素也不为过。到建文中期之后,二人遭贬而权力下降,原先赞佐的方孝孺便开始参与军政。耿炳文出将,自属朝野公认。齐黄二人不仅把持朝政,也操纵用人大权。“柄国”,可称为齐黄二人在建文朝的角色。>建文前两年方孝孺的主要职务,仍是

中国史上八大铁骨铮铮好男儿,正是他们的刚正不阿,民族气节才能千年不断

>今天就带大家回顾下我国历史上八大刚正不阿的铮铮“傲骨”们。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屈原在他的支持下,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屈原眼看国家无望,在破城之日自沉汨罗。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被扣押在匈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盘点中国历史上八大傲骨,败而不馁胜不娇,傲骨凛凛硬似刀

“败而不馁胜不娇,傲骨凛凛硬似刀”。>今天就带大家回顾下我国历史上八大刚正不阿的铮铮“傲骨”们。屈原眼看国家无望,在破城之日自沉汨罗。但不幸的是,就在苏武即将完成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缑王图谋劫持单于母阏氏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活动。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被扣押在匈奴。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方孝孺做了什么让朱棣要将这个“读书种子”灭十族?

靖难之役爆发后,他不肯投降朱棣,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而被处死,家人亦不得幸免,成了历史上唯二被诛十族之人。然而,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的胜利告终,朱允炆下落不明,方孝孺则被捕入狱。>当时,姚广孝对朱棣说:方孝孺看中气节,南京城攻下之日他肯定不会投降,希望朱棣饶他一命,否则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愤而将其车裂于街市,时年46岁。有史以来被诛十族的记载唯有方孝孺和景清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