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传:读书种子 以身殉道 孝孺少年好学,人称“小韩子”,十五岁随父居济宁。第二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惠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捕。后来,朱棣命他进宫起草登基的诏书,方孝孺大骂朱棣是逆贼,拒绝起草诏书。朱棣大怒,命令把方孝孺乱刃分尸,灭其十族共873人。在这样的世风的熏陶下,出现了忠孝两全、廉洁正直的方克勤,也造就了读书种子、以身殉道的方孝孺。方孝孺十六七岁的时候,读书已经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
第四节 实施仁政,再创盛世 也正是由于他实行的仁政,为盛世谱写了序篇。事情败露后,朱棣将他囚于南京的西华门内,打算废为庶人。永乐五年,朱棣把高煦封往山东的乐安州,并限令即日启程。王瑜急速报知朱棣,参与的人全部处死,一场政变被彻底镇压下去,并搜出了伪造的诏书。另外,宣判死刑前,司法官必须再次复查对犯人的指控。如果不复查,就以失职罪论处。朱高炽下诏,再次特赦齐泰的儿子,让他安安心心回家。
第三讲 谋国与谋家:明帝国276年之怪现象 “国”与“家”,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有人为谋国而牺牲个人利益,有人为谋家而牺牲民族大义。尤其对于身处政坛高层的人而言,国就是家,而这个“家”,就是帝王之家。这是典型的“家国不分”。主张以仁义礼乐治国,反对以庆赏刑罚临民。于是恐怖气氛笼罩全国。方孝孺的上述言论正是对洪武严猛政治的批判。惠帝读书有疑,辄使方孝孺讲解。他们一反明太祖的做法,锐意文治,崇尚礼教。
明代文臣气节的代表 ①,建文帝对此感到十分忧心,近臣黄子澄劝说建文帝早日削藩,以免数世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相比之下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誓死效忠旧主的文臣则谱写了一章章可歌可泣的诗篇。>在诸多建文遗臣中,令人最为叹服的当属方孝孺。最后被杀害,宗族之人或被弃市或被抄没戍边达数百人,坚定的人格、正直的风骨,在面对朱棣的狡辩和粉饰时,没有的迎合,没有违背意志的赞美,这是由文臣特有的节操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