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

(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首次对华声明

日本近卫内阁首次对华声明在攻陷南京后,帝国...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现在,帝国对东亚和平的责任日益加重。虽有发布宣战布告的流传,但帝国对无辜的中国民众并不敌视。特别是对各盟国的一贯厚谊,深表满意。换言之,日本直率地希望中国进而同满洲国建立完全正常的外交关系。日本认为,根据日德意防共协定的精神,签订日华防共协定一事,实为调整日华邦交之急务。

希特勒曾三次调停中日战争最后为何失败

根据德国外交部档案,1937年10月下旬,希特勒密令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向日本外相广田探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条件。而德国热心于调停中日战争,根本不是帮助中国,而是为它的盟国日本釜底抽薪,压迫中国投降。在日本军事逼降和德国外交诱降双管齐下的局势下,蒋介石动摇得非常厉害,他主张“坚守”南京不是为了战略上的需要,而是等待陶德曼到南京来再作一次调停中日战争的努力。

专家:《开罗宣言》的实质是惩罚侵略国日本

会议形成的《开罗宣言》,在征得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同意后,于12月1日以中美英三国名义正式发布,实际上是反法西斯四大国的共同宣言。《开罗宣言》庄严宣布,“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自《开罗宣言》公布之日起,中国西沙、南沙群岛从法理上已回归中国。关于剥夺日本侵占的俄罗斯土地,苏联因未对日宣战而没有参加开罗会议,但同意《开罗宣言》的内容。

中国唐代一战打掉日本千年野心

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

1972年日本为何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

1972年9月,上台执政仅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何要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访问中国,并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政界一批有识之士以此为契机,强烈要求日本当局迅速开展自主和平外交,改善日中关系。双方商定,待访华日程确定后,再由中日双方同时发表公告。田中还表示,希望通过访华,一举建交。

日军在华强征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问题与日本战争罪责

对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华强征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问题的研究,近些年来,在抗战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热点问题,在民间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真的就如目前日本国内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没有证据来证实日军当年强迫中国妇女充当其慰安妇的罪恶事实吗?下面,我就这些年来所搜集到的资料及最近发现的10件档案资料,谈一谈侵华日军当年强征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的暴行事实以及日本国家对此所应承担的战争罪责。

中国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的来龙去脉

按照国际惯例,在每一份战后签署的和约中都包括战争赔偿的内容。中国抗日战争贡献最大、损失也最大。面对如此惨重的经济损失,要求罪魁祸首日本给予中国战争赔偿是天经地义的。中国要求日本赔偿的政策与盟国战后对战败国总的政策是一致的。方式是把日本工业设备的一大半拆迁给各战争受害国作为赔偿。为此,指示各国分头调查、统计战争期间的损失,以便具体确定赔偿的方案。

1938年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针

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针帝国坚定不变的根本方针,是同满洲国和中国合作,形成东方和平的轴心,并以此为核心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根据上述根本方针,处理这次中国事变的最后目标,在于消除以前日、华两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从大局出发重建两国邦交,互相尊重...和领土,实现融合一致。(五)指导舆论,使国民彻底了解处理事变根本方针的精神。

1937年7月 日本帝国主义派兵华北的声明

日本帝国主义派兵华北的声明中国方面的侮日行为接踵发生,中国驻屯军对此正在隐忍静观之中。从以上事实说明,这次事件完全是中国方面有计划的武装抗日,已无怀疑的余地。为维持东亚和平,最重要的是中国方面对非法行为,特别是排日侮日行为表示道歉,并为今后不发生这样的行为采取适当的保证。由此,...在本日内阁会议上下了重大决心,决定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增兵华北。关于列国权益的保全,当予以充分考虑。

“ ... ”争端:美国埋在中日之间的祸根

如何解决...争端,是两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日本...据此称...为“无主地”,是由日本人先占,而非甲午战争从中国夺取。尽管如此,我们不难看到,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不惜在中日之间埋下...问题的祸根。因此,...在15世纪即成为中国领土。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窃取之前是属于清朝的领土,当时虽无人定居,但绝非“无主地”。时至今日,...争端已经成为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