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战国的战争规模比春秋大的根本原因:郡县制的确立

喜欢先秦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战国的战争规模比春秋大得多,多数情况下要大10倍以上。而战国则不同,《史记》中动不动就出现斩首十万、斩首八万的记载,规模显然比春秋大得多。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春秋后期郡县制的产生,使征兵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各国的兵力得到了较大增加,从而导致战争国模的扩大。与此同时,郡县制的产生又使得农田制度发生了变化。

《史记》:一部涵盖了经、史、子、集的大作,你读懂了它吗?

在「”史”部——它是正史鼻祖这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实,郑樵在《通志》中形容这部书「”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六经之后,惟有此作。”就知道这部书在郑樵心中崇高的地位,而问题在于《史记》这部书从著成之后后世大部分的史书都沿袭它纪传体的体例所有史书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受到它重要的影响。而这部「”正史鼻祖”为什么能够成为正史的开山始祖呢?原因是因为它首创纪传它首先创

华容道人情困局:曹操与云长之间无解的绝世江湖难题

老赵文/鼎华图关云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大家都知道,是个义字。关云长他还有诸多的特点,比如说,熟读春秋;比如说,深通兵法;比如说,个人战斗能力大,也就是武艺高强,我们一般看到关羽的造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关云长一手托着长长的须髯,一手持托着《春秋》这本书,在读书,夜读春秋嘛。所以说,关羽知兵。

春秋初期强大的卫国为何沦落到三等弱国?

在周王室攻灭商朝后封本家姬姓周文王嫡九子康叔于朝歌为国都建立卫国,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举足轻重的公爵诸侯国,还是最先第一个到达镐京保卫周王室攻打犬戎的诸侯国,到卫武公时期卫国最鼎盛时期。鹤的寿命比人略长,在人类看来,它就是不死的象征,因此卫国人赞誉其为神鸟。赤狄人原计划夺取几座防守松懈的城邑,趁卫国大军开拔之前,将城邑中的财货、女人,转移到太行山上,便是大功告成。

《春秋》为何「 ”绝笔于获麟一句”?关键在儒家理念与史实的冲突

《春秋·哀公十四年》有这么一条记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这条记载后,传统儒家学者观点,《春秋》就到此结束了。因此,专门负责解经的《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都终于此年,「”西狩获麟”成了此二传的最后一条记录。可流传至今的《春秋》记载却并未结束,而是到鲁哀公十六年截止。这也很正常,因为孔夫子是在此年去世。以传统说法,《春秋》是由孔夫子编撰,孔夫子本人都已过世,他的著作自然也就至此完结。传统

赵氏孤儿新解:兄弟阋墙、侄夺叔业为背景的君臣互殴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杂剧《赵氏孤儿》是一个以《史记.赵世家》为蓝本的悲剧故事,也是一个完美的复仇故事:仅存的血脉、残暴的对手、慷慨就义的家臣、曲折的经过、得以昭雪的冤情和母子团聚、君臣一家的结局,既匹配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伦理主题「”忠孝节义”,又契合了儒家君君臣臣的「”纲”。然而,历史上真的会有这样的完美剧情吗?若把赵氏孤儿的传说当历史来读,它充满了虚构;但若把它完全当做

为什么春秋时期都城很容易被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战乱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异常频繁。但与战国时期不同的是,大诸侯在春秋时期似乎很容易其他诸侯国的都城,比如宋国的都城在春秋时期就被包围过好几次。

春秋玉器大赏,细说吴国玉器:有点浪漫,还有点画蛇添足

吴国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古代重要区域文化。近年考古发现,吴国玉雕业非常发达,吴式玉器精美。综观吴国玉器,学者萧梦龙在玉委会会刊中发表的《试论春秋吴国玉器》一文,为我们归纳了这样几种类型。玉虎形饰件春秋长7.4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玉龙首璜春秋长9.8厘米端宽1.9厘米厚0.6厘米有一类吴国玉工仿制中原的玉雕,称为「”融合型”。吴国玉璜两端分别雕成对称的龙首形,与中原璜两端一般分别作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