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

峨眉山传说——蒲公追鹿

“佛光”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乐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的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蒲公祖辈都是靠采药为生。一年到头在峨眉山上到处采药,结识了宝掌峰下宝掌寺里的宝掌和尚。蒲公心想,这些人能在天上驾云,不是神也会是仙。蒲公把在金顶看到的事告诉了宝掌和尚。说完,拉着蒲公就向金顶跑去。这时,蒲公忽然看见光环中又出现了普贤菩萨的金身,就忙叫宝掌尚看。

普贤菩萨教药记

普贤菩萨云游时,善财童子来参访,普贤菩萨看到善财童子很有慧根也很可爱,对追求佛法又很虔诚,所以把他留在身边来教育他。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很多出世间法、处世间法,包括用药的知识。有一天,普贤菩萨向善财童子说:“你提一个袋子到山上去,看哪一样是药,就把它采回来。”隔天,普贤菩萨又向善财童子说:“你再出门去找,哪种东西不是药,就带回来。”

普贤菩萨与峨嵋山的故事

据说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菩贤菩萨的美名尊号是「大行普贤」。白象是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普贤菩萨的佛像大都是头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执铃,右手执金刚杵,骑着六牙白象,这头白象是大圣天王的神体。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一)

第一篇四大菩萨与阿罗汉其一中国四大菩萨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菩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故事

普贤菩萨,何独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据说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之西南,与嶍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淳熙年间,文殊菩萨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称她周七娘。

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徐文明)

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徐文明普贤菩萨是佛教信仰世界中地位很高的一位大菩萨,以行愿而着称。普贤崇拜与《法华经》信仰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现象值得探讨。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虚云和尚传7

孝亲之道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德清继而登华严寺礼拜杜顺和尚塔和清凉国师塔,再到牛头寺礼拜玄奘法师塔。在终南山经2年多的禅修之后,德清感到有所收获,但疑情难尽,禅关未透,于是决计再次外出云游,以广参名师,亲近善知识,求益请教。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历来人们尊之为普贤菩萨弘法道场。相传普贤菩萨当年骑白象来此弘扬佛法,普济众生,功德圆满。德清上山以来,一路礼拜。

普贤菩萨传说故事

普贤菩萨传说故事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由于拾得聪明伶俐,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杂事。拾得与寒山子时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后拾得掌牧牛之职,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律师正为僧众在堂中说戒。后因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和拾得二人,是文殊与普贤的化身,圣迹显露,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净空法师:因果与布施

譬如,禅宗有一则‘野狐禅’的公案,有人向一位讲经说法的大德请教:‘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大修行人是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百丈大师能做到,是因为他明心见性了。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钱,布施体力。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讲布施,而是讲供养,普贤菩萨是‘广修供养’。供养与布施,实在讲是一件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样。供养是以孝顺心,布施不是孝顺心,所以大乘菩萨用布施,普贤菩萨用供养。

五百罗汉系列—第272尊-普贤行尊者

第贰佰柒拾贰尊--普贤行尊者普贤行尊者意为以普贤菩萨之德行为修习目标。为以普贤为人格荡型所立之阿罗汉。以尊者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普贤主一切三昧,乘白象持右侧。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志,故亦称普贤之愿海。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普贤延命法。尊者以普贤菩萨为榜样,济度众生,使人人得解脱。他“贤善爱眼视众生,愿与普贤尊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