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与行持,皆与善导大师相似,后人认为他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所以尊称他「后善导」。法照大师很感动、很惊奇,他想:这应该是在娑婆世界,但到底在什么地方?法照大师就到五台山寻访这个圣境,暂住五台山佛光寺。法照大师恭敬来到两位菩萨面前,虔敬顶礼,并请两位菩萨为他开示。法照大师此后即专修净土法门,专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人因此尊法照大师为净土宗第四位祖师。

佛教故事:康熙峨眉求长生普贤妙语 ... 贪官

峨眉山上的普贤寺里住着一位叫照玉的老和尚,他是这个寺院的方丈。康熙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认得我?难道你就是活普贤不成?”康熙听了很高兴,忙问:“普贤在不在这里,土地知道吧?”康熙耽心普贤菩萨不愿见他,就化装成老居士的样子,到了昭觉寺。

宿业

大家听佛陀这么一说,才了解业力因果最胜的道理。我们为什么形成现在的这个身体业力?我们看《普贤行愿品》里边的忏悔业障,说到普贤菩萨自己修行,第一个就是忏悔业障,专门拿出来讲了一条。普贤菩萨忏悔业障,是不是说我忏悔上三年五年得了?因为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没有穷尽,所以普贤菩萨说了,他的忏悔无有穷尽。而且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不忏悔业障,就会停顿,进步立即就停顿了。

一个普通的孩童竟是普贤菩萨化现

有好事的人就把拾得希有的道行报知县府,由县府下令尊称拾得为贤士,由此认定他是菩萨的化身,此后常使清净香火供养。........这便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普贤菩萨应化事迹中最为出名的“拾得大士”的故事。而普贤菩萨作为法王长子,在《普贤行愿品》中,发大弘愿,以果立因,使众生在大愿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众从行菩萨道中证入圣果。你得罪一个人就是得罪了一尊佛轻慢一个人就是轻慢了一尊佛普贤菩萨的礼敬,心量大!

普贤菩萨峨眉山示现说法相传曾化身拾得大士

中国四川省峨眉山,相传曾有普贤菩萨在此示现说法,所以古来即被奉为普贤菩萨之道场。普贤菩萨的应化事迹中,又以拾得大士最为著称。相传,唐朝天台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路经赤道城,看见一个小儿在路旁啼哭,以为是个无家弃儿,就将他带回国清寺抚养,取名“拾得”。后与寒山大士成为莫逆之交。闾丘胤闻言,立即来到国清寺拜见寒山、拾得二位大士。此时,大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丰干、寒山、拾得皆是佛菩萨示现。

无名小孩居然是普贤菩萨化现

有好事的人,就把拾得希有的道行,报知县府,由县府下令尊称拾得为贤士,由此认定他是菩萨的化身,此后常使清净香火供养。这便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普贤菩萨应化事迹中,最为出名的“拾得大士”的故事。诸佛菩萨怜悯,娑婆世界有情众生,常以善巧方便,分身千万亿化现人间,度苦救难。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学践行,普贤菩萨十大弘愿,自利利他,圆满无上菩提。

普贤现身加持,指点念佛往生

普贤现身加持,指点念佛往生唐代的大行法师,齐州人,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果为食。在第二十一天的半夜,忽睹西方净土并见十方佛等圣境,并坚信,因普贤菩萨指点念佛求生净土是无上的微妙之法,更加虔诚精进,无有一念懈怠。入太山居茅棚,草衣果食,苦行办道,专精修证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教禅师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康熙寻访活普贤追问长生药管用吗?

据说清朝康熙皇帝到了晚年,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听说峨眉山上的普贤菩萨非常灵验,就去参拜峨眉山。康熙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认得我?难道你就是活普贤不成?”这时,普贤菩萨则变成一个和尚从寺里走出来,康熙上前合掌问道:“师父您知道活普贤在哪儿吗?”普贤菩萨又变成一位老居士从后殿走出来,康熙迎上去问道:“老居士,你见到活普贤了吗?”“我找活普贤。”

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徐文明普贤菩萨是佛教信仰世界中地位很高的一位大菩萨,以行愿而着称。普贤崇拜与《法华经》信仰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现象值得探讨。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因果与布施

因果与布施《太上感应篇》和《了凡四训》,都是说明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不昧因果’,不昧是对于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能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与十法界众生和光同尘。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钱,布施体力。供养与布施,实在讲是一件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样。供养是以孝顺心,布施不是孝顺心,所以大乘菩萨用布施,普贤菩萨用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