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

五朝元老-郭子仪

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郭子仪一身之上了。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李光弼简介 唐朝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生平

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李光弼墓,在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时候归,拜左羽林大,任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出名,死于反击突厥的战争中,皇帝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公元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王忠嗣府之兵马使,充赤水军使。

安史之乱简介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由盛转衰

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可见安史之乱对唐朝发展的影响之大。而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呢?除了稳定军心的唐肃宗之外,那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将领,还有一位是被后世埋没的仆固怀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简介,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200字概括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安史之乱的200字概括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朝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郭李二将)

因为安史之乱反叛者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此才以两人的姓氏来命名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要说这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那郭子仪肯定居首功。但是只要是安史之乱简介,就必定会提到他二人的名字。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在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上,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将军不能不提。两人同时为将,资历是郭子仪老,前期发展是李光弼好,可到最后,两人的人生结局竟然天差地别,令人感慨。>>人物出场时,郭子仪地位在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是郭的手下,二人配合默契,初步扭转了唐军不利的战局。从历史记载看,郭子仪对下宽容,为人比较厚道,李光弼治军严整,比较讲规矩。周围的势利眼一看,纷纷转向,李光弼就在郁郁不得志之中病死他乡。

唐代名将白孝德独闯敌阵,大败五千人

唐时,白孝德为李光弼的偏将。李光弼召来白孝德,问:"行吗?白孝德回答说,先准备好五十名骑兵,等我冲入敌阵时再冲过去,请大家呐喊助威,其他不用了。刘龙仙看到白孝德一人独来,不以为然,脚仍然放在马颈上。白孝德走近时,他刚想动,孝德摇手制止了他。白孝德抓住机会,怒瞪双目,说,你认识我吗?白孝德说,我是唐朝大将白孝德。只听白孝德像狮吼般大喝一声,持矛前进,城上呐喊,那五十精骑也冲...过来。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谁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

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影响中国古代史进程的一次战乱,盛唐由此终结,从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而说到平定此次兵乱的功臣,人们首先会想到两个人: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二位的功勋确实不可磨灭,郭子仪也因为重振唐朝江山而德高望重,一直享有很高的待遇和声誉,不过郭子仪这个...

安史之乱后同为功臣的李光弼和郭子仪为何最后结局差距巨大

>>最典型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几位功臣们的悲催下场。为平定“安史之乱”家族殉难四十多人的仆固怀恩,结局却比他还惨,竟因忍不了朝中小人的陷害污蔑,一怒就勾结吐蕃回鹘造反,险些闹出覆亡唐朝的大祸。>但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功业足能与李光弼比肩,被唐肃宗赞为“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的郭子仪,却是绝对的例外。此时的郭子仪,正在前线率军与吐蕃交战,听闻消息之后迅速从泾阳赶回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