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高僧节俭惜福的故事 福从俭中来—三位高僧节俭惜福的故事>中国古字很有意思。印光大师的节俭惜福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虚云老和尚的节俭惜福修行的人,环境愈是艰苦,道心愈是坚固。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弘一大师: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
李叔同为何要出家做和尚 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点是“多才多艺”。年轻的读者,看到这里,也许要发生这样的疑念:“李先生为什么不做教育家,不做艺术家,而做和尚呢?”他们的意思,大概以为做和尚是迷信的、消极的、暴弃的,可惜得很!一般佛寺里的和尚,其实是另一种奇怪的人,与真正佛教毫无关系。为什么要做事业?所以李先生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的法缘 弘一和太虚生活于近代世界动荡不安、中国佛教积弊丛生之时。由此可见弘一对太虚的人间佛教运动的真诚支持。由弘一谱曲、太虚撰词的《三宝歌》,即是两位大师精彩的合作,可谓悲心才华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过了10年,到弘一60岁生日之时,太虚又重书此偈相赠。弘一还时常鼓励其他的有为法师继承和弘扬人间佛教。回顾弘一与太虚的惺惺相惜、相互理解和支持,重温两位高僧的硕德懿行,依然令人倍受鼓舞,深受教诲。
丰子恺:纪念弘一大师 招贤老人法号弘伞,是弘一师底师兄,二人是九年前先后在虎跑寺剃度的。Y君向弘一师提出关于儒道,佛道的种种问题,又缕述其幼时的念佛的信心,及其家庭的事情。弘一师用与前同样的笑颜,举右手表示请他坐。
叶圣陶的佛教观 叶圣陶与这些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向往着西方极乐世界的文人,大都有着相当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极其亲密的关系。夏丐尊与他是儿女亲家,叶至善与夏满子的缔结秦晋,是叶圣陶在抗战八年辗转流离的辛劳生涯中堪称欣慰的一大乐事。这里赞美的是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更是倡扬一种叶圣陶式的人格风范——他们在精神境界的最深层次,由理解而交融、升华、结晶。在叶圣陶的话语系统中,这样的几乎是全称肯定的赞誉,是极其少见的。
弘一法师:诗词中的空灵境界 弘一法师首先追求的心境的空灵,认为只有心的空灵,才能得到欣喜和快乐,所以他自觉地把佛教空色圆融的理论用诗词创作,创造出空灵的境界,进一步从诗的空灵境界中获得心灵的欣喜和快乐。法师的诗词淡雅、闲静、含蓄、柔美、婉约、朦胧,以显空灵高雅之境界。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宣讲。虽然他对戒律深刻地探索,但修持上,全力以赴修行弥陀净土法门,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弘扬南山律,躬身践行。不论修持何宗何派,皆以严持净戒为前提。今对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作一初探。强调择修法门须契理合机。
童子劝诫弘一大师 童子劝诫弘一大师1938年冬初,弘一法师返回泉州,住承天寺。就在这时,法师收到童子李芳远的一封长信,信中列举报载有关法师近来忙于与世俗酮酢的情形,未了说法师变成一个“应酮和尚”了,劝请法师闭门静修。弘一法师看后,十分感动,立即复信:“惠书诵悉。至用惭惶!自明日起,当即遵命,闭门静修,摒弃一切。”年过半百的一代高僧,诚意接受15岁童子之批评,传为一时佳话。
纪念弘一大师 招贤老人法号弘伞,是弘一师底师兄,二人是九年前先后在虎跑寺剃度的。Y君向弘一师提出关于儒道,佛道的种种问题,又缕述其幼时的念佛的信心,及其家庭的事情。弘一师用与前同样的笑颜,举右手表示请他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