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谈惜福的重要性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
李叔同为何要给犯错的学生鞠躬? 李叔同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那么他是怎么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学生犯了错,他不是立即当众进行指责,而是背后进行说服教育;更令人感动的是,批评完了,还要给对方鞠一个躬,做人做到这种境界,真的太难能可贵了。丰子恺先生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弟子,法师去世后,他曾写过多篇怀念法师的文章,深情地记述了法师生前的一些生活细节,从而使我们得以通过这些细节进一步了解法师的为人品性和精神风貌。
释演音 弘一大师简介 释演音 弘一大师简介 释演音(公元1880年-公元1942年)为民国初年著名的法师,俗家名称为李叔同,原籍为浙江平湖人(亦有原籍山西的说法),家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又名岸、广侯,字叔同,号漱筒,别号有息霜、晚晴老人等近两百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弘一」,是以目前的佛教界...
佛教小故事:咸淡有味 由艺术家入佛的弘一大师,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起来,更见出他的人生境界。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弘一大师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
从高僧身上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弘一大师李叔同和宣化上人堪称是节俭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李叔同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75年在杭州一寺院正式剃度,皈依佛教。弘一大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终生学...优秀品质,无论是学问和学术,也无论是修行传道,抑或是做人生活的细节,处处都闪耀着那种我们须仰视才可以看到的伟大和光辉。真是无独有偶,宣化上人也是节俭的叫人感动。宣化上人和居士们吃的是一样的饭菜。
现代大德往生:印祖、弘一大师、谛闲法师、倓虚大师、律航大师等 (一)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代祖。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凌晨五点,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祥往生,如入禅定,时年八十岁。节录自《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往生时刻:初四的早晨一点半,印光大师从床上坐起来讲:「念佛见佛,决定生西」。
弘一大师抗日救国轶事 可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却破了这个惯例。1937年5月,弘一大师卓锡厦门万寿岩,时逢厦门举行第一届运动会,主持人想请大师谱个曲子,而又恐他以“一心念佛,不预世事”为由而婉辞,故不敢前往。“七七”事变后,弘一大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非常愤慨。弘一大师的“殉教应流血”,实际上是向世人表明他的殉国精神。柳亚子曾批评弘一大师“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
三位高僧的惜福事迹 印光祖师惜福的事迹: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迹:有三个台湾省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佛教故事:“伏虎和尚”的故事 当事人听说这件事,都称他为“伏虎和尚”。>有一阵子,有一些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为很久没看到“伏虎和尚”的踪迹,就到洞中探视,看见法师跏跌而坐,状态安然,于是不敢打扰,悄悄离开。转尘老和尚告诉樵夫说,这是“入定”。弘一大师到承天禅寺后,与转尘老和尚还有樵夫走到清源山上,果然看见广钦法师坐在那里,没有呼吸,没有脉搏,心脏停止跳动。
历代高僧大德的惜福节俭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宋代高僧慈受怀深禅师,经常警示弟子惜福节俭。而自己与古德相比却自惭形秽,并以此效仿高僧大德的节俭之行,>弘一法师是现代有影响的高僧,他的惜福节俭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平时的穿著都是破旧的,1937年他到青岛湛山寺讲律时,只带一破麻袋包,上面用麻绳扎着口,里面一件破海青,破裤褂,两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