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不够军功来凑,打造自己的大佬人生 家世不够的门槛到后来一直若有似无地缠绕着桓温,好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桓温想也不想,选择了后者。所以后来的桓温,在文化人嘲笑他的时候,也能颇为不屑地嘲笑回去,一点不自卑。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倒不是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阵营里面的猜疑和嫉妒。桓温敏锐地认识到这种人性的弱点,而他的对策简单又霸道:做大佬,权倾朝野,等把自己打造成江东无敌再向中原进军,一举统一中国。
走神秘主义道路,桓温能否迎来命运转折? 三国故事告诉桓温,要出名首先得找有名气的人给他吹。桓温一哭,温峤又说,这是英雄。桓彝很高兴,就让桓温的名字随了温峤的姓,桓温这个名字就是曾经被温峤赞扬的最好广告。走神秘主义道路的桓温终于娶到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娶公主,对桓温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更何况,这个公主的舅舅是庾亮。总之,桓温的这次婚姻,开始把他送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了他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静待时机,桓温如何一步步成为最终赢家? 桓温以司马氏女婿和庾家女婿的双重身份静观庾亮和王导的斗争。庾亮几乎掌控了整个东晋的上游军事重镇,准备来一次北伐。庾亮可能是同时代的人里给桓温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庾亮、庾翼的相继去世却给了桓温机会,他接替庾翼成为安西将军,都督荆州、梁州等四州军事。桓温发现,庾氏的相继失败是因为他们太依赖北来的流民将领,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队伍。现在,桓温要做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经营荆州。
为北伐买单?王羲之能咽下这口气吗? >桓温>桓温北伐>王羲之在会稽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冷笑:这仗根本就没想打,没有士气,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不败就怪了。王羲之终于忍不住了,劝了殷浩一顿,最后隐晦表示,再要打仗,这种冤大头的活儿我不干了。>但是永和十年,桓温又北伐了——谁也没把王羲之的建议放在眼里。因为,在这次北伐之前,一向对政治表示忧虑的王羲之组织了一次让他流传千古的雅集。
北伐梦碎,桓温最终进了《晋书》的叛臣传 晋哀帝去世,他儿子司马奕上台,太和四年,桓温开始谋划他的第三次北伐。斗争是激烈的,愿望是强烈的,桓温已经不再年少,这次出征,有志在必得的勇气,也有胜败在此一举的悲壮。>桓温的北伐梦想随着这一次士兵损失了一半的大败而受到严重的打击,他自己年纪也大了。桓温经过三次北伐无疾而终,到了老年心情越发的不平衡,最后病入膏肓的时候做了一件蠢事,让他从此和王敦一起进了《晋书》的叛臣传。
憋屈的桓温,一直扯后腿的朝廷做了些什么? 土,中原的军队阔别了四十多年的城市。站在洛阳城头,桓温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土地此时为胡人所占,不禁愤慨,“神州陆沉,王衍这些人难辞其咎!”桓温>桓温北伐>因而,桓温此时虽然打了胜仗,但还是郁闷:朝廷不信任他。桓温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同仇敌忾,需要朝廷的支持和坦诚。>桓温的倔脾气上来,上了一道奏折:奏请还都洛阳。于是桓温从洛阳撤军,既没有再往长安打,也没有全军窝在洛阳,退回江东去了。
谢万是什么人?东晋名士谢万生平简介 谢万,字万石,陈郡阳夏人,东晋名士,太常谢裒第四子,太保谢安之弟。王羲之为此劝谏桓温,认为谢万无将帅之才,但桓温不听。谢万头戴白纶巾,身披鹤氅裘,足穿木屐,一副名士做派,与司马昱长谈竟日。王羲之又致信谢万,劝他要与士卒同甘共苦,可惜谢万也没有听从。谢万却以为郗昙是因前燕兵强而退,于是仓促退兵。谢万单骑狼狈逃还,被废为庶人。谢万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桓玄之乱是怎么回事?桓玄为什么夺位? 桓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后世把这次篡位称之为“桓玄之乱”,他建立的政权被称为“桓楚”。桓玄战败,不久去世。>桓玄无底的野心以及之后的叛乱行为,大概都是应该是继承了他父亲桓温遗传的基因。>虽然桓温与桓玄都有不轨之心,但不论是在世时还是后世,人们对桓温的评价都远远高于桓玄,这与他最后没有真正踏出篡位那一步有关。于是家人前去追问桓玄,果然如此。
苻健称王——自称天王,大单于,国号秦 苻健于是接领父亲的部众,去掉父亲自称的大都督、大将军、“三秦王”的称号,称东晋所授的官爵,并派叔父苻安到东晋报丧,请示朝命。杜洪部将张先在潼关抵抗苻健军,但被击败。>公元351年,苻健乘后赵灭亡、关中豪强纷纷割据的机会,自称天王,大单于,国号秦,史称前秦,定都长安,建年号为“皇始”。三天后,病死于长安富中太极前殿,终年39岁。
慕容垂先灭自己国再复国,生平数十战无一败绩 >能建立N个政权并不是鲜卑运气好,十六国时期最为人才济济的,就是鲜卑族,而其中军事才能最为突出的,当数慕容垂,生平数十战,无一败绩。慕容垂就在这时候突然发起袭击,通过和慕容德精心的配合,大获全胜,击斩晋军三万余人。慕容垂虽然用兵如神,政治上却水平一般,于是把贴身金刀送给了王猛。宽恕了慕容垂并待之如初,气得王猛火冒三丈。但是随后慕容垂也离开了苻坚,联络前燕故旧举事,一年左右就恢复了大片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