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

春秋五霸——古代知识份子的黄金时期

东周,一个古老衰弱的王朝,在这封建社会的夕晖中,众霸相争,春秋战国时代成为中国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春秋战国也是古代知识份子的黄金时期,诸子立异,百家齐鸣。春秋五霸春秋五霸: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指的是人,是先后崛起的五个称霸主的人,结束自越王勾践的复国。

楚庄王「 ”问鼎中原”——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52)

原无/文楚庄王励精图治一段时间之后,国力强大起来。之后又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于是忘乎所以,不知道哪个脚先朝前好了。称霸中原不是问题,现在野心勃勃的他还想看看周朝的气数怎么样了。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讨伐陆浑之戎机会,把楚国大军开到东周的都城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显然是给周天王看的。刚即位不久的周定王果然忐忑不安,忙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按道理本应该是庄王先拜见周王,现在却反了过来。

失去了就是凶,得到了就是吉吗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什么叫凶?什么叫吉?失去了就叫做凶,得到了就叫做吉。为什么得到了、占有了就叫做吉?失去了、没有了就叫做凶?这就是我们人文文化的观念。其实失去与得到都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春秋时候,有个有名的楚人失弓的故事,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另一方面。在楚庄王的时候,庄王有一张宝弓,不见了。当时的宰相、大臣们惊慌得不得了,甚至全国人都非常震惊。国君丢了这张宝弓,那还得了!为了找这张弓,

沈尹戌悲剧,证明楚国从来都不缺人才,却缺乏人尽其才的机制

沈尹一职,在史学界颇有些争议:有人说是楚国县尹,有人说是沈姓的官尹,更有人说是楚国的内侍官。沈尹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楚庄王时期。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前,楚国中军由沈尹率领,楚庄王弟弟子重与子反分率左、右两军。楚国除了楚王外,二号权力人物就是令尹。此时的令尹正是著名贤相孙叔敖;沈尹能率领中军,说明其地位还在楚庄王两位弟弟之上,也就是意味着沈尹很可能就是孙叔敖本人。孙叔敖的封邑在寝丘,寝丘即沈邑。

春秋战国:从一鸣惊人到问鼎九州 楚庄王的称霸之路典故有多少?

春秋五伯,齐桓晋文以「”信义”令天下,秦伯楚王以「”王道”率诸侯。同秦国相似,春秋时期的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就当时而言则属于是中原南僻地区,虽然有沃土千里、雄兵百万,但还是和秦国一样不被众诸侯所承认。直到后来楚成王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综合国力,才使得楚国在诸侯中逐渐抬起了头,后来到了楚庄王时期,国力更是一度达到了顶峰。陈兵洛邑问鼎九州《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国百万雄师陈兵

楚国振兴的关键秘钥——若敖氏必须死

但是真正实现楚国复兴的是若敖氏。若敖氏也是楚国的小宗,其先祖是若敖熊仪,于是后人以若敖为族名。这两人的合作可以说是亲密无间,也是楚国之所以敢于称王的重要砝码。

一口锅的逆袭,它究竟是如何成为「 ”国家”象征的?

就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时借助着讨伐陆浑之戎的机会,在周王室的南郊附近展开了大型的阅兵仪式。这一件事被记录在《左传》之中,然而这一次的阅兵来着不善,不但是我们看出来了,当时的周定王也看出来了。为了消除自己心中的忐忑不安,周定王派出自己的使者王孙满前往慰劳楚庄王。谁知楚庄王并不在意王孙满,反而是直接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故意拉开话题,说国家兴亡在于德义,无关乎九鼎大小轻重。

从成语「 ”楚才晋用”看楚国人才的流失,楚国人才为何纷纷奔向晋国

而伴随着晋楚争霸的还有另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现象,即楚才晋用。春秋时期,楚国人才流失是很严重的,如果单纯的只是人才跑到别的诸侯国去定居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楚国的人才往往到了别的诸侯国就会反过来对抗楚国,这给楚国带来了不少的祸患,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外逃人才就是巫臣和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