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雄才伟略,为何没能拯救得了大明王朝? 另一方面,从历史进程的角度上也不难发现,熊廷弼最终其实并没能拯救得了大明王朝,那么这又是为何呢?熊廷弼则利用后金方面冒然轻敌的心理,成功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这次进攻。这一战役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方面的首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为熊廷弼在辽东地区开展进一步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而秉性正直的熊廷弼由于不肯趋附于阉党集团,最终被以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给弹劾,并撤出辽东。
南明为什么会把吴三桂当成是英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南明弘光朝为何把吴三桂当英雄?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当时南明弘光朝廷乃至很多缙绅士人的眼中,吴三桂是个带着耀眼光环的大英雄。一怒之下吴三桂投靠多尔衮,合伙干掉了李自成。>南明的君臣一度认为吴三桂为了给崇祯报仇而“借虏平寇”,也就是说是向满人借兵打跑李自成的,毕竟吴三桂最初打出的旗号正是“复君父之仇”。1678年,67岁的吴三桂在衡阳登基,国号大周。
看东林党是怎么搞死明朝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我们从人的角度来分析。晚明的皇帝权力很小,文官集团权力很大,皇帝基本上要依靠太监才能压得住文官集团。当掌权的文官集团不干正事时,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而晚明最大的文官团体是东林党,所以明亡崇祯皇帝负领导责任,东林党要负主要责任。 &nbs...
明末时戚家军到底哪去了?解析沈阳之战与血战浑河 于是有很多读者来问:那戚家军最后哪去了?说起戚家军最后余脉的消失,就得说说明朝与后金的沈阳之战以及之后的浑河血战了。而《满洲秘档》称明军在沈阳城外挖掘了十三道大壕沟,战车之间建造了羊马墙,与明朝记录对不上,有夸张嫌疑。明军发射火器奋力据守,战况激烈异常,甚至于明军没有时间冷却火炮,装药自燃。何世延率部投降,其余不降明军全部战死,沈阳就此易手。但这项命令遭到了诸将反对。努尔哈赤立即下令撤军修整。
明朝“移宫案”中的刘一燝 从首辅到马夫到底经历了什么 为了让挟持熹宗的李选侍离开乾清宫,刘一燝出谋划策,积极奔走,终于迫使李选侍移居哕鸾宫。然而随着太监魏忠贤势力的壮大,刘一燝逐渐失势,甚至一度沦为马夫。沈一贯让刘一燝向其哥哥刘一煜说情,庇护沈的下属,被刘一燝拒绝。不久后,明朝历史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宫案”发生,而事件的主人公之一便是刘一燝。魏忠贤首先把皇帝在宫中的特权控制到手里,使刘一燝对熹宗平日在内宫的言行难以了解。
明末抗金名将熊廷弼,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小人害死 万历二十五年,熊廷弼考取乡试第一名,第二年又考中进士,经过他人的举荐,28岁正式踏入政坛。但可惜的是,身为一代抗金名将,最后却因为个人恩怨,放弃了辽东的大好山河,最后被魏忠贤陷害,还落得传首九边的下场。朝廷猝不及防,明熹宗紧急启用早已退休回家的熊廷弼,让他第三次经略辽东。再加上熊廷弼一向和东林党交好,两人矛盾不断升级。熊廷弼和阉党的积怨已久,魏忠贤收下了银子,却没有办事,熊廷弼最终被斩首示众。
王化贞生平做过哪些事情 明朝大臣王化贞简介 而王化贞因为自己的计策未被采纳,恨透了,把军事全推托在熊廷弼身上。熊廷弼于是请朝廷警告王化贞,不得借口有人节制,坐失战机。梁之垣正在和有关部门商议兵饷的事,王化贞所派遣的都司毛文龙已经袭取了镇江,奏上了捷报。王化贞就在这个月里渡过河去。王化贞终于无功而回。>战守之争>王化贞平素不学习军事,轻视大敌,好说大话。王化贞于是和方震孺商议,分兵把守镇武、西平、闾阳、镇宁等城堡,而以主力驻守广宁。
熊廷弼本是抗金名将却被魏忠贤给害死 万历二十五年,熊廷弼考取乡试第一名,第二年又考中进士,经过他人的举荐,28岁正式踏入政坛。但可惜的是,身为一代抗金名将,最后却因为个人恩怨,放弃了辽东的大好山河,最后被魏忠贤陷害,还落得传首九边的下场。王化贞仓皇而逃,与驻军闾阳的熊廷弼会合入关。两人都被判处了...,但由于魏忠贤力保王化贞,成功为他开脱了罪责。熊廷弼和阉党的积怨已久,魏忠贤收下了银子,却没有办事,熊廷弼最终被斩首示众。
袁崇焕大战宁远 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的前屯。>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高第硬要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熊廷弼幼年应对 明朝抗清名将熊廷弼,湖广江夏人,幼年就会对句。有一次,熊廷弼与人同游,游侣看见农民插秧,出一联要他应对,上联是:稻草扎秧父抱子;>熊廷弼看见路人提一篮竹笋走过,马上对出下联:>蔑篮提笋母怀儿。>这副对联触景生情,颇具巧思。他还对过另一联:>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这联描绘景物状态细致入微,历历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