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闵王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齐国在他手上为何差点亡了 齐闵王即位初期,还算比较贤明,励精图治,重用堂兄孟尝君田文,齐国实力蒸蒸日上。足见此人厉害之处,但是齐闵王却没有把他用好,后来国破身亡也和孟尝君有很大的关系。公元前288年,齐闵王又和秦国的秦昭王相约玩起称帝的游戏来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如此桀骜不驯,自以为是,完全把周天子无视了,在周朝礼乐还没彻底崩坏的时候,这在大义上是站不住脚的,已可谓无道。齐闵王被迫逃窜,竟然还执迷不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赵国情况危急到什么程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但是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的情况可不乐观,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的形势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程度,此时秦国、楚国、齐国、魏国、燕国五国,各派精兵一万人来参加赵肃侯的丧礼。赵肃侯生前并不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他旗下的赵国也不是一流强国。各国都把赵国当作软柿子,借吊丧之名,窥伺赵国的领土。赵肃侯的葬礼使用九鼎,赵人凸显其地位不亚于周天子。
经典!战国时期各国是如何看待其他六国的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那么在战国时期,每个国家是怎么看待其他国家的呢,下面小编给你讲述一下。先看看战国时期的地图,齐楚秦赵是大国,也是强国。燕魏韩是小国,是弱国。燕国人眼里的其他六国,秦国:就是一帮野蛮人。赵国人眼里的其他六国,秦国:我们曾经相爱过,但是相恨的更多。魏国人眼里的其他六国,秦国:暴发户求罩。
战国时代,燕国黄金台如果不换将,能够统一天下?战争只为私仇 黄金台换将真的值得惋惜吗?或者说,如果燕国并没有在黄金台更换将领,燕国就能够灭亡齐国吗?所以,分析到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十分明了了,燕国发动战争的最根本因素实际上就是为了复仇。乐毅黄金台被换,其实乐毅对燕国政治早已看透第三个问题,乐毅在黄金台被换下来之后去了哪里呢?我们来看黄金台换将之后发生的另一件事情。
苏秦合纵,头悬梁锥刺股,掌六国相印终成大业 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大增,虽然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了,但商鞅的法令得以继续执行,秦国虎视山东,吞并六国的态势正在形成,于是六国如何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以及秦国如何打破六国的联合分而击破就成为了公元前330年前后的主旋律。那么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就是合纵,发起者是苏秦,秦国想办法打破六国的联盟就是连横,发起者是张仪。苏秦是洛阳人,准确的生卒年代存在争议,即使史书中所记载的关于苏秦的故事,后来学者也存在质疑。
王道影响深远,战国七雄如何发展,又如何确立王道之外的制度 王道是一个成型时间比较长的政治制度,从西周立国开始的时候王道政治传统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雏形,并且在长久的历史发展当中王道基本上成为的最为主要的政治制度。所以,当西周国内的资源和人口数量都比较少的时候,这个王朝就选择了王道的政治制度来恢复国内的势力。
廉颇的成名之战有多意外?居然得益于被赵王遗忘的六千骑兵 赵王忘了撤回来的六千骑兵,居然成就了廉颇的成名之战齐国,作为战国搅屎棍一般的存在。仗着自己粮食充裕,物资丰富今天欺负一下宋国,明天插手一下燕国,后天坑一下楚国。
人们都知道吕不韦、李斯、蒙恬,却常忘了他也是秦始皇时期的人 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下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王翦、蒙恬、李斯、尉缭等都是秦始皇时期的名臣。除了这些人之外,大家熟悉的另一个人,其实也生活在秦始皇时期,这个人就是十二岁就做了丞相的甘罗。秦王嬴政即位之后,当时的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吕不韦手中,甘罗也正在吕不韦门下效力。当时的吕不韦想要攻打赵国,以扩张自己在河间的封地,于是就派人到燕国做大臣,和燕国建立起友好关系,然后再联燕攻赵。
老子燕王哙禅让导致国破家亡,儿子燕昭王励精图治成功复仇 禅让是一个政治童话提起「”禅让”,我们通常会想到尧舜禹禅让的美好传说,其实这只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在《韩非子·说疑》里,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著有《史记索隐》的史学家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由此可见,传说中尧舜禹之间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