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宋朝王安石逝世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宋神宗进行变法,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的固执反对,新政的推行迭遭阻碍。1076年再次辞退,居江宁,封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1086年5月21日逝世。

宋神宗采用王安石新法

1069年9月21日,宋神宗采用王安石新法,开始实行青苗法。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谥文。

900年前的变法革新,若行耕战主义,中华乃至世界的历史都将重写

自宋徽宗宣和七年农历十月开始,至宋钦宗靖康二年农历四月止,为期两年的宋金大战宣告结束。宋室的战败,不仅是大宋国运的终结,也是大宋国防事业的彻底失败。宋廷对外作战既没有兼并西夏,也没有夺取幽云十六州,最终反被异族一举消灭。而这一战败灭亡的巨大过错却被后世统统推到了王安石变法之上。可以说,这就是千古奇冤。

烟雨夜读 |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王安石还非常欣赏他写的诗,亲自书写在自己的诗集中,一度被后人认为是王安石所作。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柳花飞舞殆尽,太阳也在春风中旗帜的催促中,缓缓西沉,却始终不见那人归来。虽无一字明写作者访人不遇的怅惘之情,但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渲染铺陈,哀而不怨,摇曳多姿,深得唐人风致。

暮年隐士王安石

一个矍铄老者独立帆船,迎对江风,默然不语。他不是第一次往来江上。少时读书,青年成家出仕,第一次罢相退守,都在这里。他熟悉这里的方言、乃至一草一木。江宁,得意和失意交替之地,对王安石有特殊的意义。

人品风流: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罗强烈一宋神宗元丰七年七月,公元1084年,有一种史料记载是七月七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的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 ”王安石变法”的真正主导者,难道他也想搞垮大宋?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在民国以前,很多人对于「”王安石变法”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到了民国以后,王安石才开始逐渐被「”...”,而在外国史学家的眼中,王安石则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历史先驱。可笑的是:到如今还有一部分人在猛烈抨击王安石,以至于大家对王安石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一种倒退,说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发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变法的某种

宋朝官员听到出国就赶紧躲,报销全部费用,再另给一笔奖金都不行

宋仁宗在位时,王安石才二十多岁,已经名满天下,不但宋朝人知道他,连北方的辽国人都想一睹他的风采。有年冬天,宋仁宗派王安石出境,去给辽国君主拜年,顺便让辽国人见识见识这位青年才俊。这可是皇帝特派的差事,路费、车马、随从肯定由朝廷安排,到了辽国,见到辽国皇帝,按照当时的外交礼节,辽主和辽太后还会打赏一笔巨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