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

寇准

真宗皇帝赞同寇准对形势的分析,接受了寇准的主张,率军北进澶州。真宗把作战指挥权交给了寇准,寇准重用爱国将领,号令严肃,沉着指挥应敌,初战获胜,使辽军的攻势迅速减弱下来。此议泄密,寇准被罢相,改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寇准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

公元1015年 宋代开始恩荫制度

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月,宋真宗赵恒定承天节(真宗生日)、南郊奏荫子弟恩例。宋代恩荫之滥自此始。宋代恩荫名目繁多,如官员每逢承天节时奏荐亲属补官的圣节荫补。此外,有中高级官员每逢郊祀、明堂大礼的奏荐亲属补官的大礼荫补;有中高级官员退休时奏荐子孙弟侄补官的致仕荫补,有...

北宋诗人寇凖去世

1023年10月24日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凖去世>1023年10月24日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凖去世。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这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八月,寇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据《宋史·寇凖传》记载,寇凖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丁谓之奸邪,力诉寇凖之蒙冤。

北宋政治家寇准,为什么最后下场那么惨?

自此宋辽休战,寇准可以说功在社稷。宋太宗召集群臣,反思为政得失。宋真宗知道迁都的后果,那只是苟延残喘了。盟约签订后宋辽停战,居功至伟的寇准在民间威望极高,可也因为这样,宋真宗在王钦若的挑唆下开始对寇准不满和疏远。丁谓看中了寇凖的资历,准备拉拢他为年轻的自己撑腰。宋仁宗同意,并给了他们一笔补助。在周遭众人的插手之下,寇凖最终停下了为国效力的脚步,枉死雷州。

北宋名相寇凖为什么客死异乡?寇凖得罪了哪些人?

寇凖得罪了哪些人?宋真宗即位6年后,42岁的寇凖任宰相,45岁被降级赶到陕州,58岁又被召回京,不久后又再次被罢相,逐出京城。寇凖最后屡次被贬,61岁被流放到雷州,雷州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寇凖抑郁成疾,一年后客死他乡,时年62岁。>刘皇后的娘家人犯法,宋真宗下诏赦免,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照法律处置,于是寇凖与刘皇后结下仇。寇凖被贬后,丁谓如愿以偿的当上宰相,丁谓为了报复寇凖,将他一贬再贬。

北宋多名相,霸气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北宋的历史,在后世史家的评语中,还有一个通用的正面评价:北宋多名相。北宋的宰相群体,论整体素质,堪称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一批:有文化,有忠诚,有热血,有能力。说是“多名相”,着实不虚。>而北宋名相寇准,便是其中典型代表。特别是当时的宋太宗,从寇准中进士的时候,就格外留意这个少年人。>伺候这位性格阴测的宋太宗,寇准正是如此,一次陪宋太宗和太子拜祖庙,结果被京城百姓围观。

让宋朝宰相夏竦痴迷的寒食散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夏竦的死因揭秘

有小吏竊食之,遂發疽,幾不成救。>>夏竦的这个饮食气概,颇不目生,其实这就是古代的服食寒食散。但服用寒食散在唐代后就不再流行了,而宋朝的夏竦仍然在连续这个有害的习惯,大有蹊跷。>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宋朝人夏竦为什么还痴迷于服食寒食散呢?>>从寒食散的起源看,它是一种道家的产物。整个社会是崇道的。夏竦恰是把持了如许的社会情形。夏竦经由过程玄门中人,乘上了进入高层的快车。

王钦若的故事 如何评价王钦若

王钦若王钦若是淳化年间的进士甲科及第,历任太常丞、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司空、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等职,进封冀国公。王钦若的故事>拒收礼金>他中进士后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时,一年天久雨,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钦若了解到这情况,令仓司全部收下。>如何评价王钦若>赵祯:钦若久在...,观其所为,真奸邪也。钦若以赃贿干吏议,其得免者幸矣。

王钦若简介 王钦若与寇准

王钦若王钦若人称王文穆、瘿相,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他因为两度拜相而被人称作“瘿相”。王钦若就曾经挑拨宋真宗和寇准的关系。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王钦若与寇准>素来主张和议的参知政事王钦若,上表宋真宗,为暂避辽...芒,请求迁都金陵。>王钦若之所以污蔑寇准,其实很简单,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而王钦若则是南方人,并没有寇准对于失地有那么强烈的感受。

北宋最无解的一战,已胜券在握,皇帝却同意议和还向敌方年年进贡

可怪就怪在大宋和辽国之间进行的这场战争,明明大宋优势在前,眼看胜券在握,却接受了辽国纳和的不平等建议,还委曲求全地给对方进贡钱粮,你说是不是可笑至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为宋都的咽喉要道。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东京危急。宋真宗赵恒畏敌,准备迁都南逃,一时间官兵人人自危,开封弥漫在一片恐慌的氛围中。辽军司令这一意外身亡,不仅使得宋军士气高涨,也沉重打击了辽国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