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伊藤博文劝告李鸿章改革,李鸿章为什么不同意

当时李鸿章已62岁,而伊藤博文才44岁。在那以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长期保持书信来往,俨如一对老朋友。原来,10年前,伊藤博文在天津时,就劝告李鸿章改革内政,李鸿章颇为心动。>其实,在10年前,伊藤博文还对李鸿章提出了很具体的改革建议,如撤去都察院。>虽然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但这一段话劝告中国进行改革,仍然不失为苦口婆心。>在这里,李鸿章将中国没有推行改革归咎于有关部门各自为政,互相制衡。

张作霖批公文能不写就不写,还是留下这三件罕见笔迹

张作霖势力逐步壮大,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办公的手迹简直是罕见。辽宁省档案馆藏有3件张作霖批公文的手迹。张作霖在当东三省巡阅使期间写下的公文批示只有一个字“中”,而不是“同意”或是“可以”。此件转张作霖审阅时,张作霖认为此事为县知事管理之过,财政厅长批文并无处罚之意,便批示:“改批,计大过一次。”

从“生死冤家”到“抛却前嫌”,孙传芳如何和张作霖、张宗昌共挽颓局?

孙传芳和张作霖、张宗昌之间长期存在仇隙,不久前还是生死冤家。王占元南行的任务是动员孙传芳与张作霖抛却前嫌,合作援吴。8日,孙传芳致电张作霖,表示“备悉我公恳恳关垂之意”,“今赤焰枭张,势将燎原”,“愿追随左右,共挽颓局”。9月19日,张作霖派人赴宁答谢,携带共同出兵计划及解决内阁方案,征求孙传芳意见。同日,杨文恺等赴济,代表孙传芳和张宗昌交换了兰谱。

乱世枭雄张作霖早期拜把子七兄弟 都授过啥军衔

被称“乱世枭雄”的张作霖,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让人瞩目。那么早期与他一同起事、结拜过的七位兄弟,在乱世辉煌时都被授过什么军衔。结拜时按照年龄顺序,马龙潭最大,张作相最小,张作霖排行第七。吴俊升不受任命,坚决支持张作霖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三省独立。六月四日清晨在皇姑屯与张作霖同时被炸,吴俊升当场殒命。张作霖被任27师师长、冯德麟任第28师师长,两人同时获授陆军中将军衔。张作霖想尽一切办法使其获释。

从清军哨长草莽绿林到安国军大帅 张作霖共有过多少官衔

清军兵败甲午,张作霖离队回乡重当兽医、干杂活,因赶车送货遭抢劫无法交差,他经冯德麟介绍加入绿林董大虎匪部。得此消息,徐世昌喜出望外,立刻上报清廷为张作霖请奖。从张作霖认过许多义父表明,他是个很知感恩的人。张作霖由此声名大振。因此,张作霖不但没有受到惩处,反而得到夸奖。

甲午战争之前清 ... 如何看待日本的?一战可把日本灭国!

由于历史观念的影响,天朝上国这一观念被植入大多数封建士人脑中,加之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眼中日本不过是一个东夷小国。在国门打开二十多年后,晚清的人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内心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天朝上国这一理念仍旧存在。更有甚者认为日本与俄国有矛盾,中国可以联合俄国,以日本国内的华人作为内应一举攻陷日本。

以中国为师到侵略中国,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中国观念是如何转变的?

1854年花旗舰队敲开了日本的国门,随后日本看到了英法给中国带来了更沉重的的灾难,在风雨飘摇中日本不得不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日本国内不断蔓延。连强大的中国都无法抵抗西方的进攻,日本又该何去何从呢?在审视中国的灾难后,为避免走向同样的道路,日本走向了王政维新的道路,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全面向西方学学习,这一过程被人们称明治维新。

张作霖结拜二哥冯德麟处处与他作对 违令被查跑到帅府大喊什么

特别是作为结拜三哥的冯德麟,依仗比张作霖资格老、当年又曾有恩于张作霖。张作霖当上督军,冯德麟只被任了个“帮办”,他拒绝到职。结果张勋复辟失败,冯德麟在天津被段祺瑞...通缉逮捕。颁布了法令,张作霖要求宪兵严格检查,对违令者严惩不怠。张作霖率其他结拜兄弟和官员把这事当作奉天的大事,在北镇给冯德麟举办了七七四十九天葬礼。

日本人有多恨张作霖?皇姑屯案十几年前,川岛芳子她爹就要刺 ... 他

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上称作“亲日派军阀”的张作霖会如此被日本所忌恨,二十多年里多次要派人刺...他的真正原因!这一切都让日本人、川岛芳子及两个爹分外抓狂,所以早在“皇姑屯案”十几年前就策划过刺...他。不过,作为阻碍日本人“满蒙独立”百年大计的张作霖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终于在十几年后被处心积虑的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

甲午战争中,明明日本侵略中国,为何西方舆论却都替日军说话?

众所周知,甲午战争中,日军肆意屠...中国军民,对清军战俘更是十分残酷。丰岛海战中,清军的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一千多清军官兵落水。因此,清军以满腔的仇恨对待日军俘虏,同样令日军感到胆寒。日本人却直到今天也斥责这是野蛮行径,而当时的西方媒体也对此推波助澜,竟然支持日军。从日军留下的记录看来,清军的行为虽然野蛮,却也的确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