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禅师的故事 尤其自古以来不少文人专喜找禅师谈禅论道,彼此往来酬答唱和,留下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公案。以下列举数则,从中可见禅师的智慧,是历代文人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重要因素。此外,他与如满禅师、惟宽禅师等高僧,也时有往来。不久,韩愈再次拜访大颠禅师,彼此论议往返数次,却仍息不下对佛教的鄙视之心。
归即须归兜率天 按照常理,白居易得知自己名登仙籍,位在仙府,自该高兴万分才对,可他听到传闻不但不乐,反以嘲弄的口吻作诗说∶「吾学真空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原来,白居易早就信佛教了。
白居易与鸟巢(图文)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唐代文人中,白居易是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的大诗人。可见白居易对佛学的体验是十分深刻的。白居易除了自己皈依佛门,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
中晚唐的士大夫与净土宗--以柳宗元、白居易为例 诚然,禅宗乃中国佛教之一大特色,宋以后之士大夫每每以通“禅”为雅,是不争的事实。东土学者,罗什之徒首称兴盛,故次以三论宗。又,唐初玄奘、窥基师徒则信奉弥勒净土,愿生兜率;稍后武则天篡唐,沙门怀义、法明等进《大云经》,言武则天为弥勒下生,故弥勒净土亦颇盛于一时。有唐一代,净土之教不仅深入于民间,且染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晚唐的文坛大家柳宗元和诗坛巨擘白居易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二]下面转说白居易。
知易行难 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白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一天,白居易上山来参访鸟窠禅师。白居易若有所思,又换了个话题,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白居易豁然开悟,施礼而退。这番禅语对身为地方长官的白居易来说,尤为重要。
净土法门:鸟窠和尚 在唐朝时代,白居易遇见鸟窠和尚。这位法师何以叫做「鸟窠」?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换言之,不但关系来生,也关系现前,现前可以趋吉避凶。
听到与做到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