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金代 耀州窑月白釉刻花洗 [专家点评]金代耀州窑月白釉刻花洗金代耀州窑月白釉刻花洗(细部)金代耀州窑月白釉刻花洗(底部)金代耀州窑月白釉刻花洗(底足)这只洗生产自金代耀州窑,月白色釉,洗的底部刻有莲花纹。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金以烧青瓷为主。金、元开始衰落。洗底部刻着一幅以荷叶和莲花为主题的图画。这只洗的刻花手法主要流行于北宋中期,北宋晚期到金代也有生产,但已经不是当时的主流装饰工艺。
[专家点评] 辽 龙泉务窑白釉莲花托注壶 [专家点评]辽龙泉务窑白釉莲花托注壶这件辽代白釉莲花托注壶,通高17.7厘米,注壶口径3.7厘米,底径7.5厘米,托碗高15.7厘米,口径18.1厘米,底径9.5厘米。壶折肩处的一侧有弯曲的细长流,另一侧有把手,安于壶颈中部与折肩处。把手的至高点堆贴一系饰。自壶肩至腹部分刻均等的阴纹六条,使腹呈莲花式。托碗形似六瓣莲花,微敛,腹较深,鼓圆。此注壶造型优美别致,做工精细,系辽代白瓷佳品。
[专家点评] 元 磁州窑白釉黑花题字纹瓶 [专家点评]元磁州窑白釉黑花题字纹瓶这件元代磁州窑白釉黑花题字纹瓶高28.5厘米,口径4.98厘米,底径9.6厘米。唇口,束颈,削肩,鼓腹,腹下渐斜,收至底部外撇。通体白釉褐彩纹饰,口一周酱釉,颈部一周火焰纹,腹上部二周弦纹间一周题字,为“列窑去送送得捉肘”八字。一周横题字的较为少见,题字内容较为特殊,似为广告性质的萌芽。是济南市出土的元代磁州窑珍品。
[专家点评] 隋 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 [专家点评]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这件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高18.5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2.5厘米,腹径11厘米。盘口,单颈,双腹相联,连接处有两个环形系。双龙柄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简单干练,形象生动逼真。这件传瓶,造型新颖别致,是隋代创新的器型。白瓷的出现日趋完善,为日后出现精美的彩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隋代白瓷功不可没。这件传瓶代表了隋代白瓷的最高水平。
[专家点评] 唐白釉汤瓶 [专家点评]唐白釉汤瓶广口,外卷唇,长颈,溜肩,高直身,从肩往下渐收,平底。肩部一侧置管状短流,另一侧塑带式曲柄连于颈部。外壁施釉不到底,底部露胎。釉色白润,胎色白中泛黄。此器物长身短流,应为唐代盛沸水点茶之汤瓶。
[专家点评] 宋-金定窑刻花大碗 [专家点评]宋-金定窑刻花大碗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侧面)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侧面)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侧面)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底部)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细部)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细部)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细部)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细部)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大碗(足)该碗口径21.5公分,相当大,稍有变形扭曲。再对着灯光一照,胎薄而细呈肉红色:典型的北宋定窑器。
[专家点评] 北宋福建建阳窑(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 [专家点评]北宋福建建阳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另面)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另面)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口沿)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底足)北宋福建建阳窑青白釉雕花小壶过去人们常常把建阳窑和建窑相提并论,直到1977年福建省博物馆林忠干先生经实地考察,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说明建阳窑是今福建省建阳市营口镇南部的华家山古窑群,这种观念才得以改正。
[专家点评] 元青白釉月映梅枝纹盏 [专家点评]元青白釉月映梅枝纹盏直口,折腹下敛至底,卧足。施青白釉,釉失亮。外底无釉,芒口。盏内剔花月映梅:弯月下,一株梅花斜出,枝子挺拔,叶肥花硕。留地剔花工艺使纹饰与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立体感。
[专家点评] 宋定窑点彩牛拉车瓷塑 一男立于牛旁,右手扶轭,左手拉绳,头裹巾,浓眉、大眼、高鼻,身穿露膝短衣裤,腰系宽带,眼望牛首,对牛寄予厚望;另有一妇盘手坐于车厢内,头戴花冠,圆脸、大眼,状若即将远行。牛为仰首、竖角、引颈、双目远视、合嘴、挺胸、四足直立,牛颈前系绳,颈后设轭,状若即将奔赴远方,而任重道远。
[网上展馆] 明代磁州窑瓷器展 [网上展馆]明代磁州窑瓷器展明磁州窑白地黑花凤纹盖罐高23厘米。这段文字主要是对明代以前磁州窑的评价。虽经历多年的古陶瓷研究,但总的来讲,明代磁州窑类型瓷器的研究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至于在断代上大量明代磁州窑类型瓷器混迹于元代甚至宋、金瓷器当中。为了使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更深入地了解认识明代磁州窑制品的各种特征,我们选择了《明代磁州窑瓷器》一书中的极具代表性的器物图片做此期网上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