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

这个小吏画了一幅画,阻碍了王安石变法,和历史课本上写的不一样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大大有名,是商鞅变法后历史上一次大规模改革运动,梁启超曾高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称其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宋仁宗被誉为罕有的明君,承平之年,百姓安居乐业,海内外一片歌颂之声。王安石不过在盛世之下是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尤其对于北方的敌人,宋夏战争打了3年,宋军屡战屡败,最后以和谈给钱收场。英宗去世,神宗上台,宋神宗是自赵匡胤、赵光义之后,北宋唯一一个敢于改革、有抱负的皇帝。为了一改

王安石写诗1600多首,晚年却只吟咏这半首,他的常随都以为他疯了

王安石变法遭到保守派的顽强阻击,神宗不得已,接受了他的辞呈,让他回归金陵,这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王安石终于支撑不住了,再次坚决递交了辞呈,二次罢相,归隐金陵。在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皇帝和宰相的最佳搭档,神宗和王安石当数第一。事实上,王安石改革的红利,一直到数十年后的徽宗朝,还在享受。王安石每天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往往想起那年除夕写的那首诗。朋友们,对于王安石这半首诗,怎么看?

八位皇帝,八个无可奈何的小故事

1北宋初乾德二年,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上了一个程序上的...烦: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而范质等宰相又已经辞职。

等了20多年在位20多天,史上最可怜最难产的皇帝

万历六年,神宗大婚,皇后为王氏,同时册封的还有明妃刘氏。不过,神宗对她俩都不感兴趣,且都未生育。直到万历九年,神宗还没有子。正巧李太后不在,神宗索水洗手,一个出身寒门的王姓宫女舀水伺候。处于青春期的神宗感到新鲜,一时性起,一把将她拉人太后寝宫。事后,这个长相一般,年龄偏大的王宫女便被他丢到脑后。李太后见王宫女身体有异,猜想是儿子干的,便把神宗唤来询问。起初,神宗矢口否认。

只有300万人口的西夏,宋朝却总是奈何不得,直到一个人出现

要说让宋神宗切齿痛恨的两个对象,无疑一个是辽,一个就是西夏,但相比较而言,恐怕恨西夏还要更甚一点。因为宋辽恩怨已久,又签订了澶渊之盟,已经百余年没有大干架了。再退一步说,连太祖、太宗那样厉害的人物,都拿辽国没有办法,子孙收不回幽云十六州,多少还是说得过去的。不过,西夏就完全不同了。奸诈狡猾的李元昊,是生生从宋朝的疆域内叛离出去的。

出生宦官之家的王安石,一生清廉,而且胆量过人

王安石在任四年期间,兴修水利,扩建学校,政绩开始显露。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改革的阻力太过于强大,也不是王安石一个人能改变的。两袖清风,一生清廉的王安石不管他的变法是否正确,但王安石这个人,是不能全说他不好的。由此可见,王安石的为人真的是品行端正,一身正气。王安石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又有伟大理想抱负,这点应该是公认且无可否认的。

苏轼:经历三个皇帝,一生坎坷留下伟大的精神财富供后世敬仰

文|达令人人都夸赞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对苏轼的词大加赞赏。不过,苏轼有一首诗堪称经典,很多人却不知。其中四句颇富哲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首诗是苏轼任大理评事,在凤翔府为判官期间所作。苏轼初为官之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赴京。因为苏洵留任京城,苏辙拒绝了外出任官,留在京城照顾父亲。而苏轼则奔赴凤翔,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