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之人,必有神护 依据《旧五代史》的记载:五代十国的楚国君主马殷还是平民时,隐隐约约看见有神人在旁边侍候。马殷因此暗地把神人的形像记忆下来。等到后来尊贵显赫,他拜谒衡山的神庙,看见庙中所塑的神像,与从前所见的神人,长得一模一样。这难道是偶然吗?
无常的力量最大 五百力士惋惜这么大的石头碎成微尘,所以,佛陀又用解脱力将碎石微尘组合成以前的大石头。接着佛陀为大众说了这么一个偈子:“禅定与解脱,福德智慧力,如斯诸力等,无常力最大。”佛陀告诉五百力士:“当知如来之身虽如金山般地坚固,最后还是归于无常。有智慧的人,应当追求无常不能逼迫的境界。”
广修福德,相好庄严 《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佛的身体有三十二相、八十种美好的特征。每一种相与美好的特征,又有无量百千种微妙的相好。每一种相好,都是他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坚固道心,知恩报恩,修各种美妙的善行,所以现在证得无上的智慧。由于如来无量劫来,至心修持净戒,所以得到足下安平相。供养父母、和尚、师长及有德之人,所以足下有千辐轮相。对于所有众生没有伤害心和偷盗的想法,看见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起身恭迎,为他们安
行善才能得福报 次日午时,哥仨按照老爹的吩咐,到爷爷的墓地去按法调理后,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路上走来一个乞丐,乞丐说:“想讨点吃的,或给点小钱。”哥仨只好承认事实。行善积德之人,福德深厚,必得福报;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行善、布施、舍去,是能断贪念,为修一切善,种善根的。种下善根才会得善果,才会有福德,才会福报的,才会“佛事门中求,有求必应”。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六章 第六章辰二、正发此心分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第二,正发此心分三。】“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缘与行相二、慈心之利益三、虽然最初难生但意义极大,故下至读诵词句而修四、修习次第五、真实修习之...午一、慈的所缘与行相【初修慈中,慈所缘[1]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
欲往生极乐所应修 ... 三种福业 《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现在,我们依据佛之所说,特将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应修...三种福业,略作解释如下:第一种福●孝养父母。三皈之后,还要遵守各种的戒律。
成佛捷径——第六 往生因缘善根福德 第六往生因缘善根福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有多善根和多福德的因缘。发菩提心,以深信切愿,持名念佛的净业为正行,名善根,即往生之亲因。只有先凭自力,多修净业和善业,才是决定往生的因缘。三为净业,发菩提心,深信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往生成佛之果,而上求佛道,读诵大乘经典及念佛以自觉,即修慧;下化众生,劝进行者念佛以觉他,即修福,觉行圆满,福慧两足,即已成佛。这就是佛说带业往生的根据。
第六 往生因缘善根福德 第六往生因缘善根福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有多善根和多福德的因缘。发菩提心,以深信切愿,持名念佛的净业为正行,名善根,即往生之亲因。只有先凭自力,多修净业和善业,才是决定往生的因缘。三为净业,发菩提心,深信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往生成佛之果,而上求佛道,读诵大乘经典及念佛以自觉,即修慧;下化众生,劝进行者念佛以觉他,即修福,觉行圆满,福慧两足,即已成佛。这就是佛说带业往生的根据。
净空法师说故事(一)陆、谦德篇 陆、谦德篇一、不能贪图享受从前安世高大师到中国来弘法,在江西共亭湖度他过去生中的同参道友。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它的来源,一个是性德,一个是修德;虽有性德,没有修德,智慧、福德不能现前,所以必须要有修德。六、福德之相有福之人,心是定的,动作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