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菌

别吃加热不彻底的剩菜剩饭

而细菌性食物中毒,无论是发生的次数还是人数,都占世界上全部食物中毒的50%以上,可以说,细菌是食物中毒之祸首。而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摄入了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和相应中毒表现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防治措施加强有关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使我国城乡居民充分认识食物中毒的危害,掌握食物中毒的防治知识,如不吃病死家畜、不吃加热不彻底的剩菜剩饭、家庭加工食品时生熟要分开等。

有六种病是吃出来的

据介绍,目前已知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种之多,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余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寄生虫主要是华枝睪吸虫和阿米巴原虫,感染后可分别引起肝吸虫病和阿米巴痢疾。1996年,日本发生了一起因埃希菌属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受感染人数超过6300名学生,其中2人死亡,这是有史以来由该菌引起的最大爆发流行。

单面煎鸡蛋应尽量少吃

不少到餐馆吃早饭的人,都会随餐点一份“单面煎蛋”,觉得这样吃起来更加鲜嫩,而且能吸入更多营养。所谓单面煎蛋,是指煎鸡蛋时只煎一面,蛋黄呈“糖心”的蛋。而且,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煎鸡蛋也要尽量少吃,尤其是单面煎蛋。不仅蛋黄一面容易残留致病菌,贴著锅的一面经煎炸后容易变焦,变焦的鸡蛋可能含有致癌物苯并比。而且,经常吃煎蛋容易使油脂摄入过量,诱发高血脂和脂肪肝。

部分蟹螺检出肠道致病菌市民小心病从口入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卫生部门在常规监测中,从蟹类和螺类部分水产品中检出高致病性肠道致病菌。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近几年的肠道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水产品中检出肠道致病菌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在此特提醒市民:要积极防治肠道传染病。卫生执法人员将对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督查,重点检查肠道门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该病重要的防治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

夏季致病菌繁殖活跃专家提醒谨防变质食品

进入夏季,特别是伏天,天气炎热,细菌的生长繁殖也日益活跃。专家提醒消费者,要谨防变质食品。国家针对绿色食品实行绿色食品使用标志,从2004年4月1日起,国家对米、面、食用油、酱油、醋5类食品实行市场准入,要求此5类食品必须通过“QS”认证,并在外包装上加贴“QS”标志及准入证号,才能上市销售,消费者要注意选购。

冰箱不是保险箱,使用不当反增风险,正确使用关键在于调控温度

很显然,是为了食品的保质,保障饮食安全。另外,生鲜食物还会继续代谢,也会导致品质变坏。其中细菌滋生是引发食物变质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无论是细菌生长还是代谢,都需要生物活性酶的参与,这又都依赖于一定温度的环境。研究已知,4℃~60℃温度最有利于大多数细菌的生长和食物的继续代谢,这个温度范围被称为微生物的"危险温度区间"。在夏天通常的环境温度下,细菌增生非常活跃,约每20分钟细菌数量就可以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