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

断臂求法达摩祖师的故事

达摩大师在嵩山面壁期间,有一个僧人来访,这个人就是慧可。听说达摩大师佛法精湛,于是求见。但是达摩一直面壁并不理会教诲。达摩感其心志,认为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为神光更名慧可。慧可跟随达摩日夜参禅,一日问达摩祖师:“请教佛门心法。”达摩说“得佛法筋骨”最后,轮到慧可,他起身走前二步,向师祖礼拜,然后在原位站立,一言不发。说完传授袈裟给慧可,作为传法的依据。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路行跨水复逢春

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边。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声,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菩提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

菩提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资料图)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禅栖在干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圆寂,世人震惊。在途经葱岭的时候,看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神光立雪断臂求法 成就禅宗二祖

现在神光提出向达摩求教,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

达摩大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达摩“四道行”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对“四道行”蕴涵的人生哲理略作介绍。四道行中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

达摩“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达摩“四道行”的人生哲理(安小悦)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特别立了“四道行”,要求弟子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来。达摩“四道行”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对“四道行”蕴涵的人生哲理略作介绍。四道行中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达摩提示的第四个禅法是“称法行”。

达摩的传说

达摩的传说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达摩祖师的故事

达摩祖师的故事达义法师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在没有出家以前,本是南天竺(印度)国王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虽然他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但对世俗的浮华和各种享受则淡然处之,反之对探讨心性佛理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梁武帝不明菩提达摩话中之真义,只好无趣的离去。菩提达摩在中国少林寺阐扬禅门宗风,他以壁观作为修禅的入门...,深得体悟,故有「壁观沙门」之称。

达摩祖师驻锡地:南京定山寺古老的传说

定山寺里有位仁泉大师,年近古稀,装了一肚子故事,若有佛缘,仁泉大师便会带您一边观景,一边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传说达摩祖师应梁武帝之邀来到南京,本想将法传给梁武帝,不料,梁武帝不能领悟,于是达摩祖师不辞而别,折苇渡江。达摩祖师渡江后,驻锡定山寺,而定山寺也是达摩祖师驻锡过的唯一的一所寺院。如今到定山寺,仍可寻到许多遗迹,在定山狮子峰下,有一较为突出的崖石,后人称为“达摩岩”。

地狱的传说故事

看见在这地狱里出现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谴责吠陀,诽谤婆罗门、天神和师父者,也被啄食舌头,罪孽越深重,在地狱里呆的时间越长,受的苦越多。于是国王请阎摩使者在前面领路准备离开那可怕的地狱。地狱里的人见国王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