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

董卓和马超的西凉铁骑,一样的骁勇善战,他们有何不同之处?

东汉天下十三州中,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自古以来凉州铁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汉末三国时期就有两支骁勇善战的西凉铁骑,一支是董卓震慑关东群雄并祸乱天下的雄兵,一支是马超在潼关之战大败曹操的铁骑,那么这两支一样骁勇善战的西凉铁骑是同一支部队吗?或者说它们有何不同之处?董卓是陇西郡临洮人,陇西郡是陇右五郡之一,正是属于凉州治下,《三国志》记载:「”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其战略地位究竟有多重要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许多古地名,格式都是以州郡的形式。什么荆州、益州还有豫州。说刘表,大家管他叫刘荆州,因为他是荆州牧。说到刘皇叔,也管他叫刘豫州。可见在那个时代,古华夏九州的地理分划和地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凉州在三国也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三国一开始的乱臣贼子董卓,便是西凉人。后来的马氏家族,也是西凉本地的军阀。

董卓麾下大将结局有多惨,9大名将惨死,只有一人修成正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机会到了,一个人没有实力,或者不会把握机会,即使机会到眼前也会轻易流失。董卓是一个有实力,也会把握机会的人,他能征善战,且兵多将广,这使得他具备了成就霸业的资本;遇到外戚和宦官内斗时,他也很快把握住了机会,奉诏进京夺取了权力。有实力,会把握机会,可以让人轻易获得权势,但德不配位,成功也可能会是灾难的开始。

若此人不英年早逝,恐怕刘备、曹操二人均会沦为陪衬

就算是对历史不熟悉的人,恐怕都不会不知道三国的故事,说起三国时期,可是一个真正的乱世,在那个时代,天下已经大乱,各路诸侯趁势而起,这其中有袁绍这等名门之后,有刘表这类朝廷命官,也不乏刘备这种从一介布衣,成长为一方割据势力的存在。

从董卓进京到三国归晋,这才是你所知道的三国历史

不过,如果稍微较真一下,三国演义的重头戏讲的并不是220年曹丕代汉建魏之后的那段时期,而是董卓进京之后的群雄争霸,这才是整部三国演义里戏份最重的时间段。确实历史不应该简单按照朝代来切分,董卓与袁绍的对峙不过我们准确切分三国,以董卓进京之后的190年作为三国的起点,而不是三国演义所讲的184年的黄巾起义平定。董卓与关东诸侯的对峙(一)整体脉络三国演义让我们熟悉了三国历史,但在很多地方也误导了我们。

曹操为什么要执意去追击挟天子西迁的董卓?

且说,董卓为了躲避盟军的风头,接受李儒的建议,挟天子以迁都长安。曹操强烈建议盟军举兵追击,但其它各路诸侯无一响应。即使在此等情况下,曹操毅然决定率领家将前去追击。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执意去追击挟天子西迁的董卓?从盟军与董卓的多次交战来看,各自都希望别人去苦战恶战,自己付出些许代价,就和他们平分功绩。这就要从曹操的志向说起。故此,曹操找到许绍,希望他给自己做个评说。

一代枭雄曹操的晋升之路(20岁到66岁)

公元177年,23岁,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其级别应该是副县级。公元177年,23岁,曹操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任顿丘令。公元180年,26岁,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董卓当权后,提拔曹操为骁骑校尉,掌管数万人马,不过曹操不愿效力董卓,避之不受。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

董卓废立皇帝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汉献帝聪慧,没娘的孩子才可靠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献帝没娘,而汉少帝却有一个当了多年皇后的母亲,即何太后。综上,董卓所谓的行大逆之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立皇帝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除掉外戚势力的旗帜何太后,以便自己掌握住这一势力。至于以袁绍为首的世家集团以董卓擅自行废立之事讨伐他,仅仅是因为董卓整合了原西凉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势力后,让世家集团感到了莫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