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

此人是钱学森岳父:未上战场却获赠上将,矢志抗日却娶了日本妻子

先后留学于日本和德国,回国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37年出版了...论著集《国防论》,首次提出了中国对日作战的方略,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其实,年轻时的蒋百里,是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留日期间,蒋百里还参与创办《浙江潮》,亲笔撰写发刊词。鲁迅当时同是留日热血青年,曾向此刊物投稿。1923年同胡适组织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

投笔从戎,蒋百里与蔡锷的报国之约

1899年夏,蔡锷、范源濂、唐才质等11人辗转来到东京,找到了梁启超。遭此大变,蔡锷痛感书生之无用,乃改名为锷,决心投笔从戎,做长远的打算。>如此壮志凌云,如此豪情满怀,十分符合蒋百里东渡日本的初衷,蔡、蒋两人可谓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中国历来重文轻武,士列士、民、工、商四民之首,当兵吃粮是贫苦人家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在四民之列,蒋百里和蔡锷都是以文见长的书生,投笔从戎,其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感奋。

旧作节选:​陈诚​、蒋百里、 *** 的《持久战》全解读—— 不是谁原创,而是谁最牛

《持久战论》的伟大意义在于“指导”与“影响”,而不在“发明(先后)”。***的《论持久战》开宗明义就说“最近很多人在讨论持久战……”,这不但说明他本人没有“独揽”的意思,也清晰地印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这其中著述成书的只有***、陈诚和蒋百里,作品分别是《论持久战》(5万字)、《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不祥)和《国防论》(8万字)。蒋百里先生确实博览古今,学识渊博,他对******国防现代化的贡献,功不可没。

揭秘:民国史上北洋 *** 短暂收复外蒙的军事行动

中国北洋***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派遣徐树铮将军出兵西北,伺机收复外蒙古,一方面于1918年决定出兵俄国西伯利亚,参加联合干涉军,屏护三江,并进一步设法收复东北失地。实际上,从一战爆发,北洋***就在考虑利用俄国在远东力量的削弱收复外蒙,具体的执行者就是徐树铮将军。西伯利亚方面,北洋***在11月24日发表出兵西伯利亚的宣言。

她是日本人,却嫁到中国支持抗日,从不教孩子日语,女儿家喻户晓

她本是日本人,却果断嫁到中国支持抗日,且在之后的生活从不教孩子学习日语,有一个女儿家喻户晓。最后相爱的两个人决定结婚,但她的家里人坚决反对她嫁给中国人,由此她为了与蒋百里结婚,和家里彻底断绝了关系。直到1938年,蒋百里在担任一个大学校长期间,他不幸去世,而这时,恰恰是抗日的...期,蒋佐梅作为一个日本人,她却毅然决定,永远不回日本,也不教孩子们日语。

【今日人物】11月4日,蒋百里、盛宣怀,那些出生和去世的名人大家

[生]175年前,1844年11月4日:data-filtered="filtered"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出生于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常州。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高锟光纤通讯之父高锟,华裔物理学家,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目前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将军是如何构想抗日战略的?

1932年,蒋百里赴日考察,回国后,他在总结在日见闻时说道,中日之间战事无法避免,拖也拖不得,谈也谈不成。这是因为日本的本意就是“要侵略中国”。蒋百里在其《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书中,曾深刻分析了日本的政治军事状况。>在抗战战术上,蒋百里提出了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利用广大农村为基础,全民动员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蒋百里的这一套抗日战略思想在...上层得到了响应与认同。

哪位民国陆军上将从未上过战场却被称之“军神”?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随后被公派至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下属连长。1910年回国任京都禁卫军管带,在沈阳“以二品顶戴任用”。民国成立,又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蒋氏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蒋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追赠其为陆军上将,称之“军神”。

与蒋尊簋相交,开启蒋百里赴日求学之旅

蒋百里因在求是书院不宜久留,就暗下决心,赴日本求学。蒋百里陷入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蒋尊簋,字伯器,浙江诸暨人,生于1882年,与蒋百里是同龄人。蒋尊簋也是名闻求是书院的才俊之士,素怀大志,思想激进,不满时政,与蒋百里意气相投,惺惺相惜,二人乃莫逆之交。蒋尊簋受父亲蒋观云的影响,也十分向往到国外去开阔眼界,在这件事上,他和蒋百里一拍即合。

弃文习武面临难题,蒋百里和蔡锷会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要弃文习武,必先进入成城学校。>然而蒋百里和蔡锷等人要进该校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蒋百里>蔡锷>唯一的办法是请恩师梁启超帮忙。蒋百里也作同样的表示。梁启超见他们志坚意决,就通过1898年担任过日本首相的大隈重信到成城学校疏通,免去一切繁琐手续,让蒋百里和蔡锷等青年学子进入该校,实现了他们学习陆军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