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釉

河南鹤壁窑钧瓷

河南鹤壁窑钧瓷中国五大名窑中的钧瓷出禹州,单钧台窑就占地30多万平方米,瓷片堆积厚1~2米,足称钧瓷之乡。金钧窑蓝釉窑变紫斑花口大碗鹤壁窑在河南省的最北端,隔漳河与磁州窑遥遥相望。在鹤壁邻近地区的邯郸、安阳、新乡,从建筑工地出土了大量的钧瓷片。鹤壁窑钧瓷始烧于北宋末年至金代这段时间。鹤壁窑钧瓷兴盛于元初,从安阳老城出土的大量钧片来看,当时几乎家家用钧瓷,数量相当可观。鹤壁窑好的釉色与禹钧不相上下。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七蓝釉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七蓝釉蓝釉又称:霁青、霁蓝、积蓝、祭蓝、宝石蓝等。扬州市缺口工地上,曾出土过一批明早期民窑蓝釉器,由于未经过科学的发掘,错失了一次良好的机遇,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民窑虽欲以追求宝石蓝之效果,但究其工艺尚不能和官窑等同,故釉色不如官窑浓郁深沉。此碗是目前出土地层较为明确的成化民窑器,作为单色釉瓷的实物资料,应得到足够重视,并加以研究。而民窑器中,外蓝釉里白釉小罐较常见。

清代雍正年窑蓝釉瓷水注

清代雍正年窑蓝釉瓷水注清代雍正一朝,为时仅十三年,但是由于雍正皇帝特别喜爱瓷器,使制造瓷器的工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雍正四年,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兼任景德镇御窑厂...,史称“年窑”。年窑的釉色也丰富多彩,达到极高的水平。在《年窑墨注彩》史料中就有“国陶器美无匹。迩年来窑称第一。”圈足内有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刀刻款。,上述诸点均与清代雍正瓷器特征相一致,该水注应为雍正年窑蓝釉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