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在中国的最后一天 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距离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只有五天。不过,对于统治中国已有276年的清王朝来说,已经不会再有近在咫尺的宣统四年了。
如果康党除掉慈禧和荣禄,袁世凯光绪掌权,中国会不会干掉列强? 19世纪末,死气沉沉的大清朝暗流涌动,光绪颁布《定国是诏》,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慈禧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牢牢把持权力,都说满清误国,慈禧又做了什么让人如此愤恨?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还得看看慈禧的出身,慈禧家世显赫,位居满洲贵族之列,封建社会女人文化水平都不高,以至于后来慈禧下旨大多语意不同,还得专人润色才行,虽说文化素养不高,慈禧却十分擅长宫廷斗争。
100年前,这个人要是没被刺 ... ,中国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人称「”中国...之父”的宋教仁,他倾其一生都在为民主...做贡献,他反对专制统治。如果他没有被刺...的话,中国历史可能将会被改写。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思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13年3月20日夜,上海火车站。...政要们谈笑风生,送别即将北上的...领袖宋教仁。在此之前,袁世凯给宋教仁发过电报,敦促
曾一身兼「 ”八大臣”,袁世凯北洋派的崛起之路 「”北洋”一词在...战争前就已经出现了,相对应的还有「”南洋”。清朝学者包世臣曾说:「”出吴淞口,迤南由浙及闽粤,皆为南洋;迤北通海山东、直隶及关东,皆为北洋。”由此可见,这首先是一种地域上的概念。...战争后,随外国势力的逐步进入,便不仅只是一种地域的概念,南、北洋大臣分别总揽了南北方办理洋务的事宜,增加了「”洋务”的含义。光绪十年(188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武备学堂,请德国人为教
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才华横溢,为何最后落得靠人凑钱来安葬 袁世凯一生,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光儿子就有17个。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生母是袁世凯的三姨太金氏。袁克文出生后,由于大姨太沈氏没有子嗣,因此,袁世凯把他过继给了大姨太沈氏。当时,袁世凯得李鸿章举荐,事业平步青云,正是大有作为之时。袁克文生在这样的官宦人家,生活无忧。且又因他生得模样清秀,聪慧异常,愈发得袁家长辈的溺爱。特别是沈氏,更是对他有求必应,唯恐委屈了他。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为什么没有形成「 ”南洋军阀”? 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1895年12月27日),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上奏朝廷,陈述旧军的积弊痼习,获准在南京编练一支新军「”自强军”(步队8营、马队2营、炮队2营、工程队1营,共13营2860人),也称「”南洋新军”。张之洞这支军队完全参照德军的兵制,聘请德国教官35人担任各级军官正职,副职则从天津、广东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中挑选。这支军队后来为什么没有像北洋军阀一样,形成「”南洋军阀”呢?主要有
北洋内讧,徐树铮为何枪 ... 陆建章?他们到底有何恩怨? 也许有人质疑,陆建章作为已下野军阀,那徐树铮为何要...死陆建章呢?由此可见,徐树铮与陆建章之间,已由简单的私人恩怨逐渐转变成了政见不合之争。徐树铮趁机为返津的陆建章设下生死劫。冯国璋自知已无力与段祺瑞抗衡,其无奈签名时就注定了此次内讧以主和派失败告终,陆建章成了内讧牺牲品,由此徐树铮枪...陆建章案不了了之。七年后,徐树铮被冯玉祥下令枪...于廊坊火车站。
溥仪曾在他的书中,讲过毒 ... 光绪的人,此事是否属实 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匆匆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人生,英年早逝。十几个小时后,74岁的慈禧太后,也紧跟着撒手人寰。一个是大清朝名义上的傀儡皇帝,一个是统治清王朝长达半个世纪的实际掌权者。两人前后脚去世,不但震动大清朝野,也让流言满天飞。正值壮年的光绪的死,是否藏有什么秘密?100多年来,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世人争论不休,被人下毒害死的说法甚嚣尘上。
一提袁术,你会想到袁世凯吗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很多有趣,又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其中有一些令人奇怪的巧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汉末三国时代的袁术,民国时期的大总统袁世凯两人之间有着一种奇特的联系,他们中间相隔了1700多年,但是两个人中间的巧合多到令人难以置信。袁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军阀,曾经一度是势力最大的军阀,控制支配了小半个中国,占有广大的淮杨地区,最终
没袁世凯厚爱提携冯国璋未必辉煌 冯国璋倒戈算不算忘恩负义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曾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政治人物之一。为了网罗自己的势力,袁世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员采取了不同的笼络手段。但此中有个人例外,袁世凯对他有知遇之恩,且恩重如山,一手把他从无名学生兵提携他成为权倾一时的禁卫军总统、直隶省都督、江苏都督。此人便是冯国璋。因表现优异,得到了聂士成垂青,被任命为该军军械局督办。甲午战争后,冯国璋再得聂士成保荐,以清朝驻日公使裕庚随员身份赴日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