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卓进京到三国归晋,这才是你所知道的三国历史 不过,如果稍微较真一下,三国演义的重头戏讲的并不是220年曹丕代汉建魏之后的那段时期,而是董卓进京之后的群雄争霸,这才是整部三国演义里戏份最重的时间段。确实历史不应该简单按照朝代来切分,董卓与袁绍的对峙不过我们准确切分三国,以董卓进京之后的190年作为三国的起点,而不是三国演义所讲的184年的黄巾起义平定。董卓与关东诸侯的对峙(一)整体脉络三国演义让我们熟悉了三国历史,但在很多地方也误导了我们。
浅析袁曹之争:对世家大族的不同态度,是袁曹之争胜败的关键。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偶发事件,但其中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越王勾践攻灭吴国,赵魏韩灭智伯,乐毅伐齐,刘邦胜项羽,直到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曹操胜袁绍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证。「”弱胜强”不是普遍规律,弱者之所以胜,强者之所以败,每个具体事例背后都有其各不相同的具体原因。在相同的历史政治背景下,袁绍、曹操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风云变幻下局面的两大枭雄。崇尚
《三国志》对贾诩评价极高,奈何贾诩的名声还是臭,被称为「 ”贼” 贾诩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陈寿作《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彧及其侄子荀攸合传,说:「”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称赞贾诩具有张良、陈平之才,这评价不可谓不高。贾诩是凉州武威郡人,家门平凡,他本人也坦承「”名不素重”,却凭借自己的实力被举孝廉,入朝为官。至中平六年(189年
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为何令曹操大将阵亡,原因并不复杂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发生在仓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袁谭、曹操和程昱。袁绍大喜,随即决定重整军马向曹操发动进攻。得知袁绍率领二、三十万兵马前来决战,曹操领兵应战,双方在仓亭一带摆开战场。在首次较量中,袁尚拍马上阵,射死了徐晃的部将史涣,双方随即爆发一场混战,各有损失,战场陷入僵持。战斗开始后,曹军佯装失利,向河边撤退,不明真相的袁绍率部紧追不舍。
三国中神秘消失的四大名将,辉煌过后均不知所踪,他们去了哪里? 那个时代不仅埋没了以上几位武将,同时也有这么四位名将,他们也曾经辉煌,但辉煌过后却不知所踪,让人非常不解。但好大喜功的袁绍同样不采纳,最后被曹操烧毁乌巢,自己也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第三位是马超的族弟,马岱。但同样奇怪的是,后来的严颜却不见踪影,不论是汉中之战还是夷陵之战都没有他的存在,实在可惜。但却因为不知名原因少了他们的踪影,实在可惜。
董卓废立皇帝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汉献帝聪慧,没娘的孩子才可靠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献帝没娘,而汉少帝却有一个当了多年皇后的母亲,即何太后。综上,董卓所谓的行大逆之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立皇帝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除掉外戚势力的旗帜何太后,以便自己掌握住这一势力。至于以袁绍为首的世家集团以董卓擅自行废立之事讨伐他,仅仅是因为董卓整合了原西凉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势力后,让世家集团感到了莫大的威胁。
一代枭雄曹操的晋升之路(20岁到66岁) 公元177年,23岁,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其级别应该是副县级。公元177年,23岁,曹操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任顿丘令。公元180年,26岁,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董卓当权后,提拔曹操为骁骑校尉,掌管数万人马,不过曹操不愿效力董卓,避之不受。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
郭图诬陷张郃和高览,看似推卸责任,实则另有隐情 小说第三十回提到,得知乌巢被袭的消息,张郃提出应派重兵支援乌巢,但郭图却认为此时曹操的官渡大营兵力空虚,建议袁绍向官渡发动进攻。等张郃、高览进攻官渡失利后,郭图为了逃避责任,诬陷张郃、高览有降曹之意,令袁绍大怒,欲将二人治罪。张郃、高览惊恐不已,最终投降了曹操。那么,小说中描述的这段郭图陷害张郃的情节又是否为真实的历史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段史料就出现在《三国志张郃传》当中。
曹丕的皇后,三国第一美人甄宓,到底怎么死的? 关于曹丕皇后的来历,其实非常有意思,名字不详,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也叫文昭甄皇后,很多都是根据《三国志》得知。起初是三国大军阀袁绍次子袁熙的夫人,历史中的甄宓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有德行,所以也有三国第一美人之称。那么关于甄宓的死,其实历史上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她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从用人制度上看,为什么曹丕能篡位而曹操不能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荀彧阻止曹操加九锡?不仅颍川荀氏没有反对,其他家族也没有反对,曹丕篡汉几乎是平静无波澜的。曹操在各方各面都要胜过曹丕,为什么世族能眼睁睁看着曹丕篡位却不能看着曹操篡位?很简单,那就是用人制度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来解析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