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为何刘备却要称汉中王?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为何刘备却要称汉中王呢?三国曹氏政权,以魏为国号,乃是其据有中原地区。而刘备占据汉中、巴蜀之地,其统治之根基在蜀地,为何却不先称蜀王,而要称汉中王?刘备若称蜀王,则会意味着其满足偏安于蜀地。而当时汉朝在名义上仍然存在,故而,刘备又不能直接称汉王,只能退而求其次,自称汉中王。而刘备称汉中王,也表明了其并非要匡扶汉室,而是要篡汉自立。
刘备的一位兄弟,却选择跟随曹操,成为曹魏的一员大将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刘备的兄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其中,就牵招来说,少年时便与刘备英雄同契,成为刎颈之交。不过,牵招虽然和刘备之间关系深厚,但是,前者却最终跟随了曹操。并且,在曹魏中,牵招与田豫常年镇守边陲,而功绩次于田豫,可谓曹魏的一员大将。
袁绍二子相争曹操得利,刘备死后诸葛亮实控,蜀汉危而复安 虽然袁绍手下有些地盘叛降曹操,但袁绍回到邺城,收拾残兵,稳住脚跟,很快就基本上都打回来了。河北对曹操来说,依然是最大的威胁,只是袁绍暂时失去了大举进攻曹操的能力而已,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来恢复元气。对曹操和袁绍双方来说,官渡之战最大的意义是,袁绍倾国而来,本来想一举荡平曹操的势力,但是曹操扛住了这一波冲击,活下来了。这之后曹操才先帮助袁谭解围,在河北站稳脚跟,开始进攻袁尚。
刘备在人生的最后,做了一次赌博,只可惜后来他还是输了 毕竟对于刘备来说,虽然蜀汉经历了樊城之战的失利,但刘备此番伐吴可以顺流而下,沿线要塞寥寥,而且当时将士们愿意为关羽复仇,夺取荆州,士气自然高涨,因此刘备觉得东吴是完全可以战胜的,正因如此,他才会出兵,只是可惜最后他还是失败了。笔者认为,刘备在人生的最后,做了一次赌博,他想在夷陵之战中,通过使用一些资质较低的将士,借助替关羽报仇的契机,让他自己和刘禅都能得到好处,只可惜后来他还是输了。
他究竟是昏庸还是大智若愚? 看到孩子不成器,人们常常形容他们为「”扶不起的阿斗”;或看到安逸享乐的生活,用乐不思蜀去批判。那么「”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主人公究竟到底是不是软蛋呢?阿斗,是刘备的长子刘禅的小名。在公元223年,终生为兴复汉室的刘备在白帝城病故,后刘禅继位,被称为刘后主。在后人的眼中,对于刘禅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个碌碌无为的庸主、亡国昏君。通过阅读各类史籍,一些读者对此提出质疑:假如刘禅是个昏庸无能之
张鲁为何青睐曹操而排斥刘备?意识形态因素千年前就影响政治了! 不过天师道信徒进入组织,是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入教费用的,故而又被外人称之为五斗米教。到了东汉诸侯并起之时,五斗米教的传人已经是张鲁了。张鲁的母亲与益州牧首关系暧昧,促成其得以踏入政坛,并率教众进入汉中。刘备入川欲联合张鲁抗曹张鲁到达汉中后,不知是受命刘焉还是自身图谋,总之斩...汉使、阻断交通。刘焉以此为借口断绝了益州同汉庭的联系,出现半割据状态。
曹丕和刘备都一前一后称帝,孙权为何直到十年后,才登基称帝 《三国志》记载,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既然是三国鼎立,那么魏蜀吴三国的情况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可为什么曹丕、刘备一前一后称帝后,孙权却直到229年才称帝呢?要知道,那时候,刘备已经于223年去世,曹丕也已经在226年去世,无论魏蜀,都已经是第二代皇帝了,孙权怎么会那么沉得住气呢?我认为,孙权之所以迟魏蜀近十年才称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赤壁之战!竟然是一场历史骗局!荀令君为保汉室推曹操犯险 荀令君,荀彧,他是颍川大族荀家,在东汉末年的最佳代表,他同时也代表着那一批仍然对东汉朝廷抱有一丝憧憬与幻想的世家文人雅士。荀彧叔侄在投靠曹操时,曹操如获至宝,因为得到了荀家的支持,等同于得到了谋士团体、官家仕族的认可。因此荀彧在投靠曹操时,不需要任何考查,直接就委以重任。其职位,一直都是谋士团队中最高的,甚至于荀彧的侄子荀攸在第二年投靠曹操时,也直接编入曹操的高层幕僚团。
同是劝谏废除禁酒令,孔融与简雍所得到的结果为何截然相反 为了应付饥荒,统治者们往往会下令禁酒,因为他们认为,酿酒太浪费粮食了。面对禁酒令,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在反对者当中,孔融和简雍又最为典型,他们曾分别对曹操和刘备提出劝谏。有意思的是,孔融和简雍劝谏的结果截然相反。不过,孔融自持有才气,为人心高气傲,喜欢抨议时政,且言辞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