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北宋初期杰出政治家赵普逝世

在1025年前的今天,0992年8月14日,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著名的谋士赵普逝世。赵普画像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

他是赵匡胤的心腹,骤登高位被贬!父亲早就料到结局!

父亲早就料到结局!赵匡胤当年还是禁军统领的时候,就喜欢在集贤殿里阅读书籍。他让同僚注意赵匡胤借阅的图书,然后自己凭借天赋对同一本书通宵阅读。>等赵匡胤再来的时候,两人就可以交流阅读体会了。皇帝的秘书和一国宰相发生这样的冲突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有理由怀疑,是卢多逊充当了赵匡胤的喉舌。不管事情是否属实,赵匡义下令追查责任。

“陈桥兵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他是怎么做到的?

赵匡胤在乱世中,还能兵不血刃成为一国之君,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赵匡胤看准时机密谋发动兵变,逼迫周恭帝禅位,就这样赵匡胤和他的同谋里应外合,兵不血刃控制了开封,顺利替代后周建立了宋朝。>>“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兵变夺权事件。赵匡胤正是料定了这一点,所以他知道能被授予权力带兵出征的唯一人选就是只有他了。在行军途中,赵导演手下的第一位演员出场了,他就是殿前司军校苗训。

在宋朝的时候为什么不立“八贤王”为皇帝?

在继位后,即为北宋的开端,赵匡胤在位16年,50岁去世。其第四个儿子赵德芳,也就是所谓的“八贤王”,这时候的年龄为17岁,刚刚以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身份出京。在民间,对于赵德芳其人所附加的传奇色彩太重,“八贤王”的形象遍及演义小说、影视剧当中。

宋朝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原因是什么?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割让给辽国的十六个州在北宋历史上,历代皇帝也一直没有完整收复过“燕云十六州”,这里也成为了他们内心永远的痛。两次北伐失败,宋朝再也无力拿回“燕云十六州”。>随着柴荣的死,中原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攻势暂时归于沉寂。而在赵普给宋太祖的答案中,也没有提及收复“燕云十六州”。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

北宋初年解决地方割据,赵普提出“三大纲领”

>赵普的一番话道破了唐朝末年战火不断的原因,又以削弱权力、控制财政大权、收回兵权作为解决这一历史大问题的三大纲领,赵匡胤后来把它们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推广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各个方面。赵普提出的“三大纲领”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仍在继续推行。北宋初年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使得社会稳定,这和赵匡胤和赵普表现出来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961年8月22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将兵权。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北宋政治家赵普逝世

992年8月14日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著名的谋士赵普逝世>赵普画像>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羁縻政策。是年七月,普薨。

宋朝皇家的因果报应【倪佳】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兵不血刃的当上皇帝,应近臣赵普之计“杯酒释兵权”,解除帝国高级将领的军权坐稳江山。在赵光义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参宰相赵普私自将不利于他的奏章烧毁,这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认为赵普权力过大,一手遮天,相权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故将赵普罢免。而南宋的第一任皇帝赵构无后,多数朝廷重臣建议将皇位传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这宋朝皇家因果报应的故事经历了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