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宋的仁政得失——仁而不止,过犹不及 大家都知道,说到统治者的宽厚——尤其是对于官员士大夫们,历朝历代中当属宋朝为甚,他们对于儒家的核心思想「”仁”非常之推崇,后期甚至到了随意践踏司法的地步。孔子曾经回答过学生——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说不要觉得做过头了总比做不到要好些,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有不偏不倚,方为至上的中庸之道。这话一点都没有错,我们就分别来谈谈北宋的几位君主所行的「”仁”道,然后再来看看这给宋朝的统治,分别带来了哪些利弊。宋太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夺大将权力 在1056年前的今天,0961年8月22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图片来源于网络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将兵权。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余阙安庆殉国与赵普胜从朱元璋军手中夺回池州 自夺取池州后,在西线整体上采取了守势的策略。安庆上扼汉阳,下规池州,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长江上的一大要塞,...对此十分重视,派了淮南行省左丞余阙驻守在那里。当地守军与陈友谅军血战了4天4夜,最终还是失守了,由此安庆告急!>>安庆虽然被攻下了,但西线红巾军也受到一定的损伤,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整,至正十八年四月初一,陈友谅派遣赵普胜自安庆路的郴县出发,一路顺流东下,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冲下游的池州。
大宋开国宰相赵普:千秋功业为何难流芳百世? 皇帝当时心情很好,告诉赵普受之无妨,并笑言:钱亻叔大概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决定吧。后来,皇帝又发现了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等很多问题。太祖死后,赵光义继位成为了太宗皇帝,赵普被贬出京城。从各方面分析,赵普提供的应该是伪证无疑,而他这一举动对赵光义的意义自然非同小可,从此他又得宠于太宗皇帝,在朝中东山再起。不过,以这样的品行,纵然成就了千秋功业,也很难流芳百世。
半部论语成语故事_成语“半部论语”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半部论语成语故事_成语“半部论语”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半部论语 【拼音】 bànbùlúnyǔ 【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 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 北宋的开国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历史上是子虚乌有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历史上是子虚乌有的? 杯酒释兵权 “陈桥兵变”后,尽管宋太祖已黄袍加身,但“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仍有可能重演。当时禁军的九名高级统帅,或是太祖称...
赵普怎么死的?北宋宰相赵普死因真相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赵匡胤时期的宰相,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干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