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公祏

李靖

李靖归唐时已年近半百,15年中4次出征,均获全胜。当李渊父子起兵进攻关中时,李靖与卫文升拘捕了李渊在长安的亲属和族人。李靖随军作战立功,被授开府。这时,李靖为了迷惑江陵以东的萧铣部将,把缴获的战舰抛弃长江,任其顺流飘泊。太宗责问,李靖并不辩解,叩头认罪。这时李靖已经退休在家,当听说太宗有意起用他挂帅出征,就不顾年老,主动要求领兵西征。李靖却决定趁敌军撤退不远之机,长驱疾进。

辅公祏

三年六月,李渊以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同年辅公祏率部战,尽取淮南和丹阳一带的江南之地。辅公祏与杜伏威少年就相友善。但杜伏威猜忌辅公祏,命养子阚畯、王雄诞为左右将军,推辅公祏为仆射,外示尊崇,实夺其兵权。辅公祏察觉后,心中不快,乃与故人左游仙伪装学道,杜伏威以求自晦。五年,杜伏威入朝,以辅公祏留守丹阳,却令王雄诞掌握兵权。

一囚犯行刑前狂喊一声,顿时救了自己的命,后为中国打下大片领土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才能就值得尊重,值得重用,至于是什么出身,来自何方并不重要。放在古时候,这就与「”唯才是举”是一个道理,曹操为招揽天下贤才曾下《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确,曹操在大败猛将吕布后,就将他麾下的张辽委以重任,此后张辽也焕发第二春,帮助曹操抵挡东吴孙权的进攻,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十年不敢侵犯魏境。可以说在这世上不是谁都有识人之明的,但凡有识人之明

战功不如李靖,政绩不如房杜,缺席玄武门之变,他凭什么排第二?

可是,在凌霄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中,尉迟敬德排名第七,李靖排名第八,程咬金排名十九,李勣和秦叔宝则包揽最末端的两个位置,分列二十三和二十四。而李孝恭,则排名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有人说,李孝恭的主要功绩,不论是南灭萧铣,或者是平定辅公祏,其实都是李靖的功劳,李孝恭不过是挂职统帅,坐收其功而已。

他出身贫寒之家,十六岁落草为寇,后来降唐地位却在藩王之上

隋朝末年各地百姓因为不满隋炀帝暴政纷纷揭竿而起,这些起义军大多是由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农民构成,然而也有部分义军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起兵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当时比较有实力的义军都是由盗贼组成的,比如比较有名的瓦岗军,这支义军的首领翟让起初就是占山为王的草寇。而这次我们说的这个历史人物出身和翟让差不多,他也是从盗贼一步步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首领的,这个人就是杜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