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因其宗旨与两年前的辛亥革命一脉相承,被孙中山依次称为“二次革命”。中国...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説法亦遭人质疑。虽然南京第八师等部于8月11日重新举起讨袁旗帜,再次宣布南京独立,并演出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南京保卫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于9月1日失守,从而宣告了二次革命的最终失败。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黄兴 黄兴黄兴,中国民主革命家。11月4日,以30岁生日庆典名义,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等20余人,在长沙秘密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被选为会长,计划于慈禧太后70岁生辰之日发动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猛攻两广总督衙门,伤及右手,失去两指。随后自行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7月初,开始赞同孙中山兴师讨袁主张。15日,在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南北和谈 南北和谈,中华民国初期南北...举行的两次议和谈判。11月26日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12月2日南北双方达成武汉地区停战协定,12月18日南方总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的全权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市政厅举行首次会谈,达成了湖北、陕西、山西、安徽、江苏和奉天的停战协定。此后和谈的主要内容是秘密磋商关于清帝退位后的优待办法及孙中山辞职和袁继任总统等问题。这次南北和谈以袁世凯篡夺最高权力而告终。
秋瑾 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住。并创办《白话报》,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徐锡麟1906年初,秋瑾在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取缔规则”风潮中,愤而归国。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著作辑为《秋瑾集》。
袁世凯 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时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次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并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并议决请他到南京就职。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
载湉 载湉经过嗣称帝,与慈禧太后形成了“母子”关系。载湉有父亲奕譞在毓庆宫照料自己读书,但君臣之礼,取代父子之情。载湉诏李鸿章回北洋,部署海防事宜。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载湉,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给载湉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
赵眘 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无子,立为太子,1162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即位为帝。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35岁的赵昚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六月宋高宗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隆兴元年五月,孝宗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北伐战争拉开序幕,宋军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威慑中原。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李瀍 本名李瀍,临死前改名炎。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李瀍在位七年,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李瀍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公元814年,宣懿皇后韦氏生李炎于东宫,初名李瀍。
刘庄(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原名刘阳,字子丽,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人口为2100万,至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加至3412万。
新军 二十五年,袁世凯率新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翌年,袁世凯将山东34营旧军按新式营制进行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使“武卫右军”增至两万余人。三十三年,陆军部奏定《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新军编练在全国铺开。清...编练新军的目的虽在于巩固已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后来新军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大量走向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